首页 > 科技快讯 > 太库德国:中国企业出海欧洲势头不减,中德并购聚焦实业领域

太库德国:中国企业出海欧洲势头不减,中德并购聚焦实业领域

作者:李子月

编辑:石亚琼

**

2020年末签署的中欧投资协定中,中国在行业开放方面给出了很大的承诺力度。如制造业(只排除了非常有限的行业)中国已做出全面承诺,这正是中欧商业合作和投资的重点领域,尤其对于与中国联系最为紧密的德国来说影响深远。

近日,在36氪采访中,德国第一家中资孵化器太库Techcode的德国总经理Emon Wang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太库德国以及会员企业的近况,并分析了英国脱欧、中欧签署全面投资协定等复杂背景下中德投资并购的未来趋势。以下内容均根据采访整理:

太库Techcode成立于2014年,总部于中国北京,在全球7个国家20余座城市(包括美国硅谷、德国柏林、芬兰赫尔辛基、以色列特拉维夫、俄罗斯莫斯科、韩国首尔以及国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运营超过30多个孵化器和加速器项目。重点关注在跨境市场拥有高度成长空间的创新产品和技术,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高端制造、新材料、大健康、智慧出行、智慧城市等。

太库的核心业务由孵化器、独角兽中心、B2B科创平台和创投基金四大板块构成。孵化器板块为全球创业者提供联合办公和创业加速服务,进入孵化器的初创企业可以在付费服务和股权换服务等不同模式中进行选择。独角兽中心板块关注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企业、以及致力于出海的中国企业,利用太库国际化布局的优势,帮助优质科创企业对接全球客户、获取投融资、了解跨境政策、以及筹备包括创业板上市在内的资本市场动作,加速企业的全球拓展与和成长。B2B科创平台TechBook.co则脱离地理位置和时区条件的限制,为全球科创企业和大中型企业搭建沟通合作的通道,帮助全球创业者拓展人脉与客户资源。 

太库德国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欧洲的“创业中心”柏林,是第一家进入德国市场的中国孵化器品牌,占地面积1360m2,拥有100个工位,平均每年孵化加速约20个项目,迄今为止已服务超过百余家科创企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德国明星项目包括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纳米支付项目SatoshiPay、低功耗广域物联网硬件与EDGE AI解决方案开发商MatchX、开源神经搜索引擎开发平台Jina AI、人工智能金融市场情绪分析项目Yukka Lab等。太库在德国本地创业圈中积极组织各类线上线下创业活动,形式包括科技沙龙、中德商业与文化讲座、创业大赛、项目路演、黑客松等等,拥有超过两千名线上会员,并每年定期组织优秀毕业项目赴华进行选址考察,对接投资人做项目路演。作为在德为数不多的中资科创机构,太库德国是保时捷、汉莎、拜尔等德国传统超大型产业集团的创新合作伙伴,以“中国视角”为老牌德国企业输入创新动能。最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出海欧洲的势头逐年递增。太库德国先后已为摩拜单车、小蚁科技、铂涛集团等中国独角兽企业的德国拓展进程提供落地服务支持,并与包括阿里巴巴、京东、华为等在内的中国科技巨头展开战略合作,共同拓展海外市场,搜索全球创新资源。

(太库Techcode德国部分在孵与毕业项目 图片来源:太库德国)

德国/欧洲创投大环境

Emon从人才、政策、初创企业、孵化器、投资并购等角度分析了德国和欧洲创投环境的特点,并分享了他对未来趋势的看法。 

随着20年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当前整体欧盟人才流动性非常强,高技术人才劳动力成本低于中美,基础生活成本较低,社会保障完善。然而于此同时,由于欧洲发达国家的大部分民众已习惯于其现有的完善经济与社会体系,相较于中美,欧洲民众整体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速度较慢,竞争意识较弱,大多数人满足于目前的收入水平与社会关系,更愿意选择享受安逸的生活,缺乏创业精神。为了打造创业环境,提供创业动力,欧洲各国政府都在过去几年中出台了支持本国创业创新的相关政策,德国在此方面的支持最强。

虽然中德两国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都投入了大量支持,制定了如“中国制造 2025“和”德国工业4.0“等国家级战略创新计划,但在对初创企业的具体支持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比如,在中国因为初创企业数量巨大,重点扶持政策和资金大都被下放到当地专业机构层面,通过创业大赛、创投基金、项目申报等形式进行市场化海选,对头部优秀项目进行重点支持。而在德国以及其他许多欧洲国家,政府扶持政策和资金具有更强的普惠性质,大都以补贴、无息贷款、非优先股融资等形式直接注入到初创企业,同时国家为创业者个人提供可观的创业补贴和失业保险。这种模式虽然为创业者提供了最直接的财务支持与风险保护,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一些初创企业的惰性。除此之外,欧洲发达国家政府在审批初创企业申请时,项目是否具有商业计划书之外的“焦点话题”属性亦是会左右申请能否通过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低碳环保(德国近期重点关注氢能源项目)、隐私保护、女性平权、弱势群体等都是欧洲各国重点关注的话题。 

德国初创企业研发周期普遍较长,从概念到市场化产品一般需要4-5年左右时间,团队规模普遍较小(10人以下的公司,专注于几个甚至一个产品的情况很多),早期高度依赖政府补贴,外部投资人较少甚至完全没有,创始人潜心打磨产品,对于融资、上市、出海等扩张欲求并不强烈。因此,德国本土孵化器大部分都是传统模式,以产业为导向,坐落在上下游企业与人才聚集的高校或产业园区中,依托政府补贴项目,用较长周期进行企业培养,最终希望企业留在当地发展。规模较大的本土孵化器包括柏林阿德勒斯霍夫科技园创新中心、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创新中心、慕尼黑工大创新中心等。与此类德国传统产业孵化器不同,太库在德国更加关注初创企业的技术、产品以及商业模式在中国市场落地的可能性,并在企业实际进入中国之前,通过TechBook线上平台进行前期市场调研、产品本地化研发与测试、人才招募、潜在客户与合作伙伴对接等前期工作,缩短德国科创企业落地中国市场的周期。

在过去的2020年里我们看到,中国本土VC资金依然充足,但优秀的项目愈发有限。标的稀缺导致资本开始趋向前端,许多投资方也开始涉足深度孵化,进一步导致项目估值水涨船高。内地科创板注册制的开放制造了大量的退出机会,短期内对于VC可能是一件好事,但随着资金的涌入,明星项目采用二级市场估值趋于常态化,也存在进一步推高整体市场估值泡沫,增加上市后直接破发的风险,影响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相比中美,德国LP,尤其是大型机构类LP(如慕尼黑再保险MunichRe、西门子SVC、欧洲投资银行EIB等)的特点是往往更有耐心,对GP更加信任,愿意等待的退出窗口期更长。但是德国本土风险资本总量依然偏少,虽然近年来德国市场不乏如N26,Flixmobility等大额交易,但大部分资金其实并不来自德国,而是来自美国。不过与此同时,考虑到欧洲央行近年来的持续利率政策,资产收益率偏低,导致很多投资人不再满足于股票和债券市场,开始调整资产组合,接受包括风险投资基金在内的风险更高的资产类别配置,在近几年欧洲本土初创公司数量持续增加、明星创业项目不断涌现的大环境下,欧洲VC投资体量预计将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随着中国给外商投资红利的收窄,近年来德国企业到中国进行大规模投资的案例已经显著减少,绿地投资也在从中国转向东南亚等成本更低的地区,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并购的案例则更少。相反,中国企业前往德国进行投资和收购的案例屡见不鲜,而且规模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中德之间的并购大都集中在实业领域,多以战略合作为主线,交易双方在产业层面往往存在高度协同与互补,纯财务投资性质的并购非常少见。Emon预计,中德之间这一类型的中小规模并购数量将会持续增加,而这些“隐形冠军“和”家族企业“类型的德国公司的并购交易不一定会在媒体上曝光,因为交易双方可能均没有通过市场宣传推高估值的需求,相反会倾向于保持低调,以避免过多不必要的关注,引发德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审查。

关于近期签订的中欧投资协定,Emon认为,中欧协定对于传统大型欧洲企业来说影响并不会很大,因为它们大多早已在中国完成了布局,其在华投资体量并不会在协议签署后有立竿见影的改变;对于处于初创阶段的小型企业,短期内也并不会有太多直接利好因素;主要将会受益的预计将是中型企业,因为在过去这一类企业自身没有足够的能力、财力以及信心去解决出海中国市场时将会面临的诸多法律、专利、竞争、数据保护等一些列问题,而中欧贸易协定的成功签署,将会从很大程度上消除这一类企业的担忧,推动其进入中国市场或增加在中国投资的决策。但鉴于德国企业的跨国拓展速度普遍较慢,加上欧洲新冠疫情的影响,这将会是中长期的趋势,在协议签署后短期内,德国向中国进行投资并购的体量预计将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相关推荐

太库德国:中国企业出海欧洲势头不减,中德并购聚焦实业领域
中国新能源车西征,能否拿下“汽车大本营”欧洲?
中国企业是时候重新理解出海了。| 在这里学会出海
中国企业出海,为何首选新加坡?
到海外去丨S1E07 投资出海三年,他们说中国企业出海会是一个新常态
国产手机出海之破局欧洲:华为高端机领跑西欧,小米仍主打性价比
出海日报丨TikTok 欧洲总经理:欧洲月活用户超1亿;马斯克称要全力以赴实现2020年交付50万辆电动车的目标
中国企业出海:你看我还有机会吗?| 超级观点
车企复工现状:欧洲“借鉴”中国经验,美国还在和工会扯皮
出海日报 | 名创优品将在美国上市;realme 将成立新欧洲总部

网址: 太库德国:中国企业出海欧洲势头不减,中德并购聚焦实业领域 http://m.xishuta.com/newsview37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