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Android 版微信内测,图片识别更方便,视频号还有了热度贡献榜

Android 版微信内测,图片识别更方便,视频号还有了热度贡献榜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晓程序”(ID:zxcx0101),作者:冷思真,36氪经授权发布。

Android 版微信内测了,此次内测有一些是对微信 7.0.20 for iOS 的继承,也有一些是对刚改版功能的调整。

只是这一次 Android 的更新走到了 iOS 的前面,其中很多功能或许就会在下一个 iOS 版本更新中上线。所以不管你是 Android 用户还是 iOS 用户,我们都可以一起来看看微信 7.0.23 for Android 有哪些新功能。

太长不看版本:

1.个人页面新增视频号入口

2.转账「确认收款」页面变化

3.公众号新增更多打开方式,导航栏取消

4.长按图片新增翻译、提取文字,可用「传图识字」小程序打开

5.视频号新增热度贡献榜,还有这些小变动

个人页面新增视频号入口

微信 7.0.20 for iOS 的新功能这次 Android 内测也有了。进入你的视频号主页,选择「将视频号展示在个人名片」,你就能将个人微信号与视频号关联。后期不想再将视频号内容进行关联也可在主页将其关闭。

在个人名片中,除了展示你的微信号、地区等,还将在朋友圈下栏出现「视频号」,点击一栏内的任意区域,都将跳转到视频号内(而非某一单个视频)。

转账「确认收款」页面变化

在微信 7.0.23 for Android 中,用户收款页面也出现了变化。

原先的收款图标设计发生了改变,白色的图标设计变得更简洁了;原先在「确认收款」下方的说明和转账时间一起被放在了收款页面中间;「确认收款」的按钮则从页面中间变到了底部。

左为正式版,右为微信 7.0.23 for Android 内测版

公众号新增更多打开方式,导航栏取消

打开一篇公众号文章,点击右上角的「…」后拖动工具栏,你就能看到「更多打开方式」的按钮,点击即可将文章保存至腾讯文档内,该打开方式不限制存储空间,且打开内容永不过期。

而导航栏也有了新变化。

原本的导航栏与公众号消息页的自定义菜单栏几乎一致,在微信上一版本中被统一调整为「消息」、「视频」、「服务」三个类目(若该公众号没有发过视频,则只有「消息」和「服务」)。

但在微信 7.0.23 for Android 版本中,三个类目的按钮也消失了,只剩下了该公众号自行配置的话题标签。

左为正式版,右为微信 7.0.23 for Android 内测版

长按图片新增翻译、提取文字,可用「传图识字」小程序打开

公众号文章打开有了更多的选择,图片打开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打开一张有文字的图片,长按唤出操作页面,你就会发现操作界面新增了「翻译」和「提取文字」两个功能。

早期下载内测版的用户还能看到「用传图识字打开」和「更多打开方式」的按钮。

左为正式版,右为微信 7.0.23 for Android 内测版

视频号新增热度贡献榜,还有这些小变动

视频号近期也有一些灰度测试功能和小变动,虽然不是内测版用户都能体验到的功能,我们也再次一并介绍。

先是新用户点击进入「附近的直播和人」时,需要补充包括性别、地区在内的个人信息,填写的信息会展示给其他用户。只有完成了这一步,新用户才能点击「下一步」进入「附近的直播和人」。

用户要补充信息才能进入「附近的直播和人」

部分用户在这个页面还能看到一个热度贡献榜。点进任意直播,就能看到该直播间的热度贡献情况。这个设置看上去很像传统直播平台的打赏排行榜。

热度贡献榜单

而在搜一搜中,用户点击任意话题即可进入搜一搜页面,页面会提示用户该话题已有「8 家视频号和公众号报道」。

视频号点击右上角进入「我的视频号」页面,也能看到视频号消息和视频号私信下新增「直播收入」入口。

总的来说,视频号仍在以极快的速度进行迭代。而微信这一版本的更新仍专注于提升用户的使用效率,如公众号和长按图片的新增功能都是方便用户使用进行的小改变。

读者 Output、假装我挺好、钧知对此文亦有贡献。

相关推荐

Android 版微信内测,图片识别更方便,视频号还有了热度贡献榜
微信 Android 版本内测,公众号再改版,视频号直播分享朋友圈有变动
微信更新:公众号视频有弹幕,撤回、删除不再同时出现
微信内测“视频号推广”功能,已有玩家准备花10万氪金
微信视频号内测上线:公众号开启视频信息流时代
内测视频号,微博来迟了吗?
订阅号内测视频入口,微信视频矩阵正在成形
微信视频号,更微信还是更视频?
最前线 | 微信“视频号”内测,一场新的内容淘汰赛开始了
微信视频号开启内测,能成功狙击抖音、快手吗?

网址: Android 版微信内测,图片识别更方便,视频号还有了热度贡献榜 http://m.xishuta.com/newsview37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