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左茂轩
美东时间12月15日,百度股价飙涨近14%,时隔一年半之后,百度的市值重破600亿美元大关。
刺激百度股价上扬的原因来自于一条市场消息。12月15日,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百度考虑生产自己的电动汽车,并已就可能性与吉利、广汽、一汽等几家车企进行了谈判。百度考虑代工生产,或者与车企组建一家百度控股的合资公司。
对于这一消息,百度未明确否认,回应称对市场传闻不作评论。吉利方面同样称不对市场传闻评论。广汽方面称12月8日其与百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内容主要是双方将通过资源互补、技术互补等有效合作方式,共同进行智能驾驶、智能车联、数字化营销方面相关技术及产业的开拓,共同为自动驾驶与移动出行、智能网联和智慧交通领域提供解决方案。但是,并未就是否涉及百度“造车”一事明确回应。一汽方面未予置评。
从2014年阿里联手上汽打造出中国第一代“互联网汽车”,到腾讯、阿里、百度、美团纷纷投资造车新势力,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相继打造自己的智能汽车生态,近年来科技公司与汽车企业的合作变得越发密切。
“互联网巨头与传统车企的深度合作,可能是中国式电动化、智能化的重要解决方案。”有汽车行业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移动互联网的上半场消费互联网已经接近尾声,下半场产业互联网正在拉开序幕,而智能汽车产业正是这些科技巨头们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重点之一。早期扩充朋友圈搭建自己生态的互联网巨头们会下场造车吗?
从提供商到制造商
整体来看,目前,百度、阿里、腾讯、华为在智能汽车的布局最为积极,各家的逻辑也基本清晰,他们以软件供应商、系统解决方案等角度切入造车领域,打法不一,但也有很多业务的重叠。
不过,百度与其他三家公司的差异很大。另外三家公司以现阶段能够上车的车联网、智能化配置、人机交互等业务为主。例如,阿里的斑马网络、腾讯的梧桐车联、华为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新品牌HI等。而百度把大量的投入放在了自动驾驶领域。
从行业的发展来看,完全自动驾驶距离上路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想要实现商业化,难度极高。具体来看,百度尝试了两种商业化路线。
百度在2017年发布了自己的Apollo计划,当年的百度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高调登场介绍了百度在自动驾驶上的商业野心,并宣布与车企、一级供应商等汽车产业链企业展开合作。
简而言之,百度的策略是,将Apollo做成一个类似于“安卓”的开放式平台,车企基于这个平台开发智能驾驶汽车。在其中,百度扮演供应商的角色,从而获利。
当然,腾讯、华为、阿里也都是从软件供应商的身份切入汽车领域,四家业务具有重叠处,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车企的可选项很多。大部分车企的路线是,和不同的互联网公司分别就不同的业务进行合作,并结合自己的研发设计,而不是采用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一整套完全方案。
自动驾驶的另一种商业逻辑是一步到位的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百度是国内最早试运营Robotaxi的企业之一,目前在长沙、北京等地开放了免费试乘业务。
从自动驾驶的发展路线来看,基本上呈现出一种渐进式的技术进步路线。即汽车越来越智能,最终达成高度智能,可实现完全的无人驾驶。而高度的自动驾驶仍然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技术发展,结合中国的复杂路况来看,业内预计实现无人驾驶至少需要等到10年后。
从Robotaxi的商业价值来看,只有能够实现车上没有司机或者安全员,或许才能够存在盈利的可能性。而且,Robotaxi造价高昂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Robotaxi都无法实现大面积商业化运营。
从一定角度来看,Robotaxi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法为企业创造营收。但是,企业又必须持续投入研发,并且获取更多的数据,来推进技术的进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自己下场造车卖车,积累数据,促进研发,然后自动驾驶随着技术进步逐步商业化,未必不是一种可行的路线。
对于百度自身而言,搜索引擎的业务多年停滞,此前自己也多次宣称“All in AI”。而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商业化的重要路径,现下难以找到自动驾驶商业化前景的情况下,下场造车并非没有可能。
“不造车”逻辑与“造车”的归宿
但是,由于百度已经与多家车企达成合作以建立自己的生态,造车可能会让自己从原本供应商的身份变成竞争对手。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切入,是百度需要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多家科技公司都以“不造车”、“做车企的伙伴”这样的一种身份介入智能汽车行业。
这种“不造车”逻辑的背后,是希望在智能汽车时代成为传统燃油车时代博世那样的超级供应商。博世虽然不造整车,但通过零部件供应获取了高额利润。
但是,这种互联网公司的“不造车”逻辑在今年出现了变化。合资组建新公司、“找车企代工”的两种模式已经出现。
阿里巴巴与上汽合资建立新的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智己”,不仅仅涉及到技术的合作,更涉及到股权合作。长安汽车也宣布与华为、宁德时代一起打造新的汽车品牌。
“这种模式是我们目前所希望形成的一个模式,虽然说成功概率并不是特别大,如果能做好的话还是挺值得期待的。但是,交流沟通等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软件决定硬件,硬件决定软件,谁做的更多?谁的利益更加均衡?谁希望占据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导权等等,包括车企不愿意开放自己的软件公司,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这些优势。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
此外,滴滴联手比亚迪打造定制化的网约车,开启了科技公司寻找整车厂“代工”的新模式。
从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新四化革命的深入,未来几年将是格局重塑的阶段。那些没有科技属性的传统车企,如果丧失竞争力,很有可能被淘汰、兼并,或者变成代工厂。科技公司在与汽车行业深度合作中逐步积累中,结合自身的优势,造车并非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相关推荐
百度造车传闻又起 互联网巨头难抑“入场”冲动?
华为造车传闻再起
新氧“造节”、巨头“加码”:互联网医美进入下半场争夺战
古巴互联网解禁,美国巨头抢先入场,中国互联网该向硅谷学点啥?
当代互联网造车术:用爱发电?
百度股价大涨:资本市场相信百度无人车的故事了?
华为「造车」,汽车产业「狼」来了
华为不造车,为什么“有效期”是三年?
首款5G汽车上市,华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造车的巨头?
为何特斯拉风生水起,国产造车新势力却步履维艰?
网址: 百度造车传闻又起 互联网巨头难抑“入场”冲动? http://m.xishuta.com/newsview35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