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欧盟的数码产品维修法令,或将害惨用户与厂商

欧盟的数码产品维修法令,或将害惨用户与厂商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 三易菌,36氪经授权发布。

假如有一天,你最常用的、且存有大量重要数据的智能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突然出现严重故障,那么此时,你首选的维修方式会是什么?

A.联系官方客服,走正规售后程序

B.在街边随便找一家小店,修到能用就行

C.拿出烙铁,自己动手,呜呼~起飞

很显然,大部分用户都会选择信赖官方售后渠道,一小部分设备已经太过老旧、或者地处偏远的朋友可能会不得不选择第三方维修,但往往很少有人会愿意自己动手去维修如今那些内构精密的消费电子设备。

可在地球的另一边,欧洲议会的议员似乎有他们自己的看法。因为就在本周三,欧洲议会刚刚投票通过了一项新的报告。它旨在督促欧盟各国立法,为未来的消费电子产品引入“可维修性”评级机制,并强制要求厂商向消费者开放“维修权”,允许且帮助用户自行维修或通过第三方机构对产品进行维修。

对于这样的一则动议,欧盟议会的看法显然是相当乐观积极的。用他们自己的说法,“可维修评级机制”以及“开放维修权”将会降低消费者维修数码设备的成本,同时延长消费电子产品的寿命,这样就能让大家少花钱,同时还能起到环保的作用。

但是作为专业的科技垂直媒体,当我们三易生活设身处地站在欧洲消费者的角度上,思考了一下欧盟这个所谓“维修权”所带来的影响之后发现,它实际上与年初欧盟搞出来的“强制统一充电器规格”一样。都属于表面上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却会给行业添乱、会给消费者反而造成麻烦的胡来政策。

“可维修指数”并不靠谱,甚至还可能有副作用

为什么我们敢这样说?首先根据这份报告中的内容显示,欧洲议会首先是呼吁“制定并引入强制性标签,以向消费者提供清晰,立即可见且易于理解的,有关购买产品时的估计使用寿命和可维修性的信息。”

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未来在欧洲销售的消费电子设备上都将贴上一个标签,上面会写明这款设备能够用多长时间,同时还会有一个以10分为满分,告知消费者设备维修拆解难度的评分分数。

媒体曝光的法国版“可维修评分”图样

可维修性评分、10分满分,看到这两个关键词,一些朋友可能就已经意识到了什么。没错,从目前外媒报道的信息来看,欧洲未来的这个所谓数码产品“可维修性评分”,基本上就是照搬了知名拆解维修评测媒体iFixit的评分体系,也就是由专业机构对产品进行拆解,然后根据过程中的难度感受做出评价。只不过iFixit是在产品上市后再进行拆解评测,而欧盟的“可维修评分”体系,则肯定需要在产品上市前的申报过程中就进行拆解分析才行。

然而,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首先,iFixit尽管是面向大众的拆解评测网站,但他们的目标观众毕竟是少数具备强动手能力的发烧友,以及一部分想要了解竞品信息的行业相关人士。再加上这种专业拆解机构的成员本身必然拥有完备的拆解工具和高度熟练的产品维修技巧,这实际上就造成了一种信息不对称。

专业维修必备的植球焊接网,谁家里会有这玩意呢?

也就是说,哪怕是拆解机构和他们的读者都觉得“确实很好拆,很好修”的设备,对于家中并没有常备热风枪、植球模具、恒温阻氧焊台、定制撬棒、真空吸盘机,更没有专业拆解知识的普通用户而言,可能依然是无从下手,不知该从哪修起的“黑匣子”。

不止如此,如果我们进一步审视此类拆解维修评测内容就会发现,在这些拆解评测机构的眼中,塑料卡扣、可拆卸的后盖、模块化的插接电路板等设计通常意味着“可维修分数高”;而强力胶固定的玻璃背板、紧凑的内部设计、点胶或者焊接工艺的电路板和芯片,则通常得分很低。

灌胶其实是很实用的绝缘保护工艺,但是在欧盟方面眼中它显然不便于拆卸

虽然从“方便拆卸”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评分标准并没有什么错。但实际上从零部件固定牢固度以及耐冲击性的角度来说,强力胶、焊接、点胶,乃至灌胶水的工艺实际上却要比卡扣或模块化接口要牢靠得多。更不要说在当前5G手机结构越来越复杂的背景下,定制异型主板与层层叠叠的超紧凑内构本来就是公认较为先进、能有效减小设备体积和厚度的设计趋势。

所以如果欧盟执意要推行“可维修评分”体系,显然就难免会对厂商产生误导,甚至可能会迫使他们为了追求“维修评分”更高,而主动采用那些“更好拆”的固定结构,以及更松散的内部设计。其结果便是实际上降低了产品的耐久度,让手机与电脑等产品实际上变得更容易摔坏,且体积更为臃肿。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会在意手机或电脑好不好修,但质量变差却显然会更直接地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看似公平的“维修权”,背后却藏着肮脏与争议

我们可以预见的是,部分品牌及绝大多数的消费者届时可能并不会拿欧盟的这项“可维修评分”当回事。大家还是会更在意产品本身的功能属性与耐用性,既不会因为一款手机单纯的“好修”就趋之若鹜,更不会因为一些出色的产品“难以维修”就不去买它。

但是相比“可维修评分”,“维修权”对于行业规范和消费者利益的潜在破坏力,就可能要大得多了。

什么叫做“维修权”?简单来说,就是欧盟认为,消费者以及其他不属于生产厂商的第三方维修商家/机构,都应该享有对产品进行维修的权利,数码产品的生产厂商必须为这种权利的实践提供方便。比如,欧盟希望未来的手机及电脑厂商除了产品的使用说明书外,还要附带一本详细且易懂的“维修说明书”;又比如说,对于那些需要更换零部件才能完成的维修项目,厂商有责任向消费者和其他第三方维修店铺出售所需的配件,并且不能横加阻挠。

乍看之下,欧盟的这则法令好像是能够让消费者在维修自己的手机或电脑时少花钱,是为用户利益着想的举动。但实际上,这比上文中所说的“可维修评分”还要更不接地气,也体现出了欧盟这一政策制定者对于市场实际情况的不了解。

首先正如我们前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同的人对于什么叫做“好拆”与“好修”,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标准。这就意味着所谓的“维修说明书”,注定会变成众口难调的尴尬之物。可能部分发烧友会觉得内容过于啰嗦,但另一部分小白用户却又可能依然感觉像是在看天书。更不要说很多数码产品如今的维修过程,都是需要专用工具和大型设备的,可这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就算真提供了厚厚的维修说明书也未必能派上用场,反而成为了不环保的纸张浪费行为。

其次对于数码产品的生产厂商来说,维修所需的替换零部件本身就会挤占产品的产量,因此在当前,主要以自营服务网点为主的维修体系中,厂商才会要求对每一次的维修过程都进行详细记录。这不仅仅是为了监督维修质量,同时也是为了对零部件备品的使用和库存进行严格而有序的管理。试想一下,如果放开“维修权”,任何人都有权直接向生产厂商购买备用零部件,往轻了说,这可能干扰原本的生产进度,造成正规维修点没有零件可用。往重了说,缺乏监督的消费者与第三方维修店到底会不会把这些零部件用于维修,会不会造成假冒伪劣零部件的流行,这些其实都很不好说。

最后,假设“维修权”全面开放,而消费者技术不够,或者非官方零售点存在以次充好的情况,那么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会浮上台面。如果消费者或者非官方维修店,把产品修坏了,或是弄出了更大的毛病,那么生产厂商是否还应该对此负责呢?

很显然,在维修权这个概念并不存在的年代,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自己动手,或者在非授权维修点弄坏的机器,厂商是完全有理由拒绝提供维修服务的。因为用户和第三方维修店本来就无权维修,只有官方售后才是唯一的合法维修途径。

可一旦“维修权”的概念被确立下来,那么事情的性质就不太一样了,因为大家都拥有了被法律所承认为“合法维修行为”,因此生产厂商的维修点便无法拒绝被用户自行修坏、或者被第三方维修店修出毛病的产品了。换句话说,所谓的“开放维修权”并不见得会降低产品的维修成本,却反而有可能带来更多的麻烦,从而让产品的维修进度变得更慢,并使得厂商承担更多不合理的负担。仅从这一点来说,它并不能改善消费者的实际利益,却反而可能因为“zzzq”给消费者、给厂商,以及整个行业都带来更多的麻烦。

相关推荐

欧盟的数码产品维修法令,或将害惨用户与厂商
欧盟强行统一充电头:苦了厂商,害了消费者?
风暴突袭手机维修
欧盟拟制定监管“黑名单” Facebook苹果或将上榜
手机门店深受“疫”害,与其苦等客流,不如转型线上
传谷歌英国用户数据将失去欧盟保护:隐私保护放宽
最前线|欧盟再次杠上苹果,或强制iPhone使用可拆卸电池
苹果打开了第三方维修的大门
最前线|受疫情影响,苹果或将无法对iPhone进行正常售后维修
数据留本地!欧盟下令FB停止向美发送欧盟用户数据

网址: 欧盟的数码产品维修法令,或将害惨用户与厂商 http://m.xishuta.com/newsview34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