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锐创投”,作者周哲明,36氪经授权发布。
Greg Linden是上世纪90年代末亚马逊的一名工程师,他研究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如何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推荐书籍?
在那之前,亚马逊依赖的是每年撰写数百篇评论的编辑们,这是一个非常昂贵而辛苦的过程。
然而自动推荐比预期的要复杂许多。Linden是第一个提出“个性化推荐”理论的人:不需要关注个人的购买历史,而是研究产品之间的相关性。不管你过去买过什么,如果A产品经常和B产品一起购买,这意味着几乎所有购买A产品的人都想要B产品。
这个设想最终被亚马逊证实后,编辑们很快就开始找新工作了。如今亚马逊三分之一的销售额都来自这些“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崛起就此拉开帷幕,现在我们看到的书籍、文章、音乐、电影等等,都是由机器个性化推荐的。
从产生的信息总量来说,光是去年全世界就出版了几百万本新书,这还不包括所有自主出版的作品、大量的新闻或互联网资讯。无论以何种标准来衡量,我们的阅读量都有庞大的过剩。
我们拥有的越多,也就越依赖于算法和个性化推荐。因此,算法推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向文化领域的进军是势不可挡的。
算法当然也没法完全替代人工。例如搜索引擎可以告诉我们想知道的,但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它就帮不了我们。人类的策划和情感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在算法时代有了新的价值。我们拥有的越多,就越需要自动化。但我们也越来越需要见多识广、与众不同的选择。
所以尽管亚马逊拥有着世界上最强大的图书推荐引擎,它还是收购了Goodreads——一个展示个人书评的网站。出版商因此也不断推出新的印刷版本,以提供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书目。这是尽管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到任何书,书店却再次繁荣起来的原因。
这就是艺术和人文学科在机器学习的世界中的反击。
生活中我们拥有许多多余的东西,每个家庭平均拥有几千件物品,在发达国家则更多。就像选择看什么媒体一样,我们已经从一个大规模产业选择的时代,过渡到精挑细选的时代。
人类喜欢惊喜,也需要专业知识、独特的审美判断、明确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从无人驾驶到机器学习,与经历技术颠覆的许多行业不同,文化领域始终需要重视人类的选择,提供独特的视角。
算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转变之一,但在今天的饱和的状态下,知识和主观判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价值,A16Z有一位投资人的观点是“软件吞噬世界”,软件不能失去人的管理,与神话相反,传统的看门人角色将会一直存在。。
未来我们可能将看到的是混合的算法世界:人类和机器学习的混合算法。我们现在拥有如此之多,无论是书籍、歌曲、电影还是艺术品(更不用说数据了)——以至于我们无法凭借人力管理它们。
我们需要一种“算法的文化”,我们也更需要人类自己的品味。
相关推荐
算法横行的时代,信息更需要人来把关
住机器人酒店是交智商税吗?机器人的烂摊子还要人来收
喻国明:算法是信息茧房的缔造者,还是打破者?
AI新规则(三):“算法推荐”的烂摊子还得人来收拾
推荐算法的“前世今生”
善用Mar-tech工具,特殊时期更需“精益营销”
人民日报海外版:莫任互联网“霸王条款”横行
处处都是算法的时代,人类还有自由意志吗?
关于“信息茧房”,误解、真相和破解
机器也有烦恼,需要“做梦”来忘掉
网址: 算法横行的时代,信息更需要人来把关 http://m.xishuta.com/newsview3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