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见实”(ID:jianshishijie),作者:徐志斌,36氪经授权发布。
你有没有机会制定新的流量规则?
见实和叶科技长聊到最后,他反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他曾是滴滴产品总监,过去滴滴利用红包策略快速崛起,今天,不仅滴滴再度运用类似策略在推动“花小猪”的推广,在2020年最难的疫情期间,向用户返利的各种广告、产品也构成了一道增长的主流。
在今天,红包及背后的利益驱动,和过去相比有何不同,这种玩法会爆发出什么样的威力?这是见实重新约叶科技深聊的原因。
叶科技提到,红包之所以促生了几大独角兽,是因为背后的利益驱动借助社交,与企业最期望实现的结果(如订单购买)直接绑定在一起。这是过去传统玩法都无法实现的一点,也是所有营销中最终极的一点。他因此梳理出红包策略的四个关键结论。
甚至,红包也是企业和用户关系运营的起点。不仅可以协助企业实现用户的精细运营,还可以实现用户关键行为的引导。而这些,都有可能会再度造就新的独角兽——红包玩法的演进仍在继续,所释放的势能还在继续。
也因此,叶科技认为,红包以及更多玩法,都有机会协助企业参与制定新的流量规则,变成那个让人心动的独角兽。
现在让我们回到对话现场,一起先听听叶科技对红包玩法的理解和认知。如下,Enjoy:
滴滴前产品总监 叶科技
25号时程维宣布滴滴打车订单量破5000万次,这是历史最高。距离最终的一天内订单量过亿次这个目标,完成了一半。
我们自己看这个数字的达成,和补贴、活动有很强的关联。如这几天开始不断撒券,加上“花小猪”这个新产品的推出,对订单增长会有很强的拉动。
实际上,滴滴的崛起和微信红包有很大关系。
红包是补贴的一种形式,一般补贴有两种,一种是到店补贴,以前传统企业经常做的五折优惠、跳楼价等传播和玩法,就是属于这种。一种是优惠劵,先领用后消费。红包本质上就是一种电子优惠券,只是领用时就直接和用户账号进行了绑定。
这种绑定有许多好处,用户领取滴滴红包时要输入手机号,如果是新手机号,滴滴会默认开通滴滴账户,这样既做了市场用户拉新,又完成了第一次营销。
最早滴滴做拉新活动考核时根据注册账户来走,后来发现这个策略不对,因为滴滴最终要的是订单,用户光注册没用。当时注册用户量很大,但有些人领了以后不用,后来考核市场部指标变成了用户必须有叫车行为。整个演进过程中,红包本质上就是一个用户拉新、第一次促活,也就是第一单的逻辑。
传统优惠券其实跟红包逻辑一样,只是不实名,也没法绑定账号。滴滴红包是实名制的优惠券,且在接触的一瞬间直接绑定账号,滴滴就是在那个时期借助微信红利通过红包疯狂扩张。
后来拼多多也借助了这个红利。甚至拼多多在本质上更进一步,滴滴只走到获取用户、绑定用户和赠券这个层面。拼多多直接到了交易层面,绑定了用户的订单。打车不可能直接绑定,打车是一个即时性的行为,但购物是一个非即时性的交易,拼多多利用电子优惠券直接将用户和订单实现了绑定,更进一步,效果会更好。
我个人理解,这是不同产品形态在演进。红包在此之前就是各种实体券,如京东电子卡,企业购买后获得一串电子码,只是开始不绑定,比原来的纯实体卡到店里消费要进了一步。
再进一步就是滴滴使用的红包,这里面传播途径已经不一样了,以前传播途径是通过线下关系,如端午节企业给每人发一张卡,不和人进行任何绑定,关系链在线下而不在线上。
滴滴红包因为微信社交、社群的出现,通过关系链传播,传播的逻辑还是一样没有变,但更进一步了,因为微信社群天然是实名的,直接协助将微信和滴滴两大系统里的账号打通了。这是一个莫大进步。
这个打通,意味着运营方可以分出新老用户,以及最近到底活不活跃,还可以识别新拉进来的用户、领券的用户到底跟平台是什么关系,这是关系的运营。
我一直认为所有的运营其实都是关系的运营,不管渠道运营还是用户运营、活动运营,本身都是关系运营。关系运营的核心,是运营方(企业)得知道自己和用户现在是什么关系、未来想发生什么关系。而所有的运营手段,都是企业想达成和用户关系的一种手段。
因此越往后走越能触达到后面的最关键环节,即企业和用户的初次接触就直接变成订单,这当然很理想了。
你写的《小群效应》里有梳理过滴滴红包的案例,将这个概括为“向用户购买他和他的好友”,这个逻辑是对的。因为减少了路径,企业可以和用户直接触达,甚至背后可以通过用户触达他的好友长达17层最多(也就是好友们不断互相介绍下去,能到达更宽泛、更海量的人群),这就相当于利用社群的传播性,网络效应成倍增加。
且更重要的是,过去企业发优惠券,效率并不高,传播不可控,因为不知道给了谁。但现在不同,无论用户传了多少层、多少人,企业都能直接触达,就是因为微信的社群实名化,因为手机号,所有的传播路径都可以被回溯,企业都知道。
需要留意的是,仅现在观察,红包及红包背后的利益驱动玩法,仍在继续演进中,这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会继续出现。
所以,快速回顾下,我们发现红包这个策略,当和社群结合起来时,会有如下这些特点,也可以说是产品设计、活动设计时要遵循的出发点:
第一,企业账号和用户账号直接绑定,企业可以直接和用户发生关系。这是长期运营的基础;
第二,和企业最期望的关键行为实现了绑定,如直接下单买东西、下单叫车。这是对企业最诱惑、最有效的结果;
第三,由企业向用户发优惠券,变成了用户自发向自己的好友扩散发券。更加个性化、成本低廉、可扩散性也更好;
第四,不论传播路径不管多少层,都可被追踪、可被分析,最终企业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做精细运营。而精细运营、千人前面的运营是现在很多产品运营的一致努力的方向。
可以这样说,这四个特点就像是红包玩法的设计原则,遵循这些原则,会让企业事半功倍。产品看门道,看的就是这么几个原则。
可被运营非常关键。今天互联网的用户运营,用咱们常习惯称呼的大运营来说,最核心是第一次接触,企业获得线索,并能转化成客户。此后再分类运营,这个环节最核心的是获取用户信息,包括用户本身基本信息,和在企业内的行为数据。
以前账户体系不打通,用户行为数据企业不知道,现在通过红包,直接将微信和企业的账号打通,这样就可以判断用户是新还是老用户,这时跟进的运营策略就可以有分层运营。
例如,老用户也在领红包,策略就可以变成新用户给钱多,20、30、50元都有可以,老用户给钱少,打开红包三五块等,当然这只是举例,想说明的是企业可以根据账号来进行新老用户的分类运营。
分类运营还可以引导用户关键行为,如在滴滴免密支付没有推起来之前,改成了让用户评价完后再去分享红包,是因为想拉动评价数,不评价就无法看到优惠券(红包)。
到后来免密支付数量非常大,且司机和用户都养成了习惯,就很少会去做评价,且评价对于判断司机也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滴滴已经建立了严格的过程管控。加上滴滴司机通过长时间运营,服务已经标准化,成熟地把这个事情当职业了,所以评价意义不是那么大,这时平台慢慢就退出了这个引导,这也是很长一段时间滴滴红包几乎消失了的原因。
可以说,一个关键行为会影响另外一个关键行为的变化。
当然,红包策略背后都对应着各种强运营。简单说,早期就是各种乱打,因为在产品早期目的都是为了增长,很多策略并不知道哪个对,只有试了才知道。到了成熟期,各种精细运营才会成型,各种运营体系才会建立起来。
今天看,滴滴打车和拼多多处在微信的不同阶段,也分别利用红包、优惠券这种形式造就了自己独角兽的地位。社交电商、知识付费等也都在利用这个策略,那后续还有没有新的独角兽崛起的机会?
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我看这两家公司算是两个用社交传播崛起的典型,属于社群运营的两个不同阶段、两个不同群体带来的大爆发。但观察其他公司,很少出现这样的爆发。
比如,滴滴会尽量控制不让从微信来的流量超过自己总量的30%,30%以上就是一个巨大的不可逆的比例,会养成用户习惯,所以滴滴会尽量去改善APP端体验,把用户都导到APP端。这是因为滴滴的定位是出行平台,和微信的社交平台定位类似,微信只是他的渠道。拼多多的逻辑基本类似。
而其他公司的定位,更多是微信的生态之一,微信把某一个品类交给他来深度运营,甚至很多企业只是在微信中玩一两次大裂变活动而已,也就没那么强的传播。相比之下,拼多多在转化中直接到订单这个关键层,几乎把优惠券利用到了极致。
所以,如果定位是独立平台、和微信深度绑定(也必须要深度绑定,才能最终和订单这个终极行为绑定),且对关系运营有很强的准备,仍然有机会崛起为下一个独角兽。
在其他介质上,红包能否同样爆发在微信生态上类似的影响力吗?
比如说短视频,这个介质所承载的获客、转化,有没有同样的可能?从目前来讲,这还只是一种触达,看不到通过短视频直接能进行成交,或者是说像滴滴红包一样可以领取并直接转化为注册的现象。
滴滴红包也好,拼多多订单也好,都通过这个红包、利益这个短接触和自己的平台产生账户体系的链接。企业的营销只有跟某个体系产生深度关联,才能利益最大化。现有的其他平台,还是又回到了传统的媒体运营逻辑,没有到账户体系级别,所以目前暂时还看不到其他平台可以承载有类似玩法。
所以,时隔几年再略回顾总结一下的话,我会认为:
红包策略是企业和用户建立关系的开始,且这种关系是可以实现从建立关系(注册账户、下载应用),到开始首单消费、再到持续下单一个连串深度的过程。
如果单独运营,每个环节都会很难。
此外,这关系到企业有没有机会制定流量规则。
在新玩法、新环境中,今天的企业有很大机会参与到制定新规则中去。就像在微信生态上,滴滴和拼多多参与建立了通过红包获取用户及最终订单的新规则。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见实:利益驱动(红包玩法)普适性更大了还是更小了?
叶科技:每一个朋友圈,每一个群其实是一种组织,这个组织的数量、组织关系的频度在增加,且为这种通过组织关系去营销创造了充分条件,这是跟以前是巨大的改变。
这种组织不管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数量还会继续激增。而且,三四线城市的积累也会越来越大,触达的范围、层级、组织规模也会越来越大,所以通过这种组织去传达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因此答案是,红包、优惠券及利益驱动的普适性越来越大了。
这时,企业的核心逻辑是找到那些群,找到那层关系。
见实:其实所谓的核心逻辑不是企业找,而是让用户拿着你的东西去找。
叶科技:对,第一层其实是找到用户,就找到那种更具有传播性的用户和他所在的组织(群),第一批挺重要的。
第二层是找到那个推动他进入到更多群去的关键行为和关键驱动力,利益在这里扮演的就是这个作用。也就是你《小群效应》中提到的六大驱动。这个利益驱动看它有没有传递性,没有传递性的利益就不会有可裂变性。刚我们提到的四个总结的原则,也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见实:所以,今天企业在向用户购买他和他的好友,且还是可裂变的,过去是向渠道买。策略完全不同了。
叶科技:对。这是最好的方式。人之所以会传播是在于两个,一个是对我有利,一个是对我传播的对象有利,这两个跟平台息息相关,因为用户的利益(红包)最终都是由平台提供的,这是一个挺好的逻辑,再怎么裂变最终都归一到平台。
平台之所以愿意付出成本,是因为收益是平台最大。所以平台有意愿去设计传播模式。让用户获益的玩法,平台获益反而是最大。
见实:会和分销有区别吗?
叶科技:分销有成本,消耗用户的社交信任关系,因此平台设计利益机制时要求提供给分销商能获取的利益,不管是荣誉还是利益,对方才会主动花成本去推广。所以分销可控,从商业逻辑来讲,所有的传播都是冲着订单走,效率高,传播路径窄。
但利益带来的社群裂变不可控。转换率低、基数大,且传播不受控制,这就是确定性跟不确定性,一个是有边界的,一个是没边界的,没边界当然更大。
本质上还是组织传播的差异,固定组织和非固定组织,层级的问题,分销体制最多建2级,但社群扩散到100级外都有可能。
相关推荐
深度:红包玩法正改写流量规则
我想了,30种微信红包玩法
10亿补贴三种玩法,腾讯微视加入春节红包大战
从春节红包看短视频行业的终局之战
快手春晚10亿元红包玩法曝光:最小金额66.6元
春节红包大战:从线上打到线下
春节百亿红包大战将启 中国互联网公司图什么?
快手春晚红包互动量达639亿次 设红包捐献渠道
瑞幸咖啡陆正耀:不按规则出牌的上市操控者
营销观察 | 百度、抖音、快手春节齐“撒币”:百亿红包背后的明争暗斗
网址: 深度:红包玩法正改写流量规则 http://m.xishuta.com/newsview29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