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否科技”(ID:FViewXFG),作者 爱否编辑部,36氪经授权发布。
拿到 iPad Pro 2020,我只关心一个问题:LiDAR 离让我们拍出 3D 立体照片,还有多远。
这是 LiDAR 内部真实的样子。
本质上它和我们在安卓上见过很多次的 ToF 相似,通过计算光打到物体上再返回来的时间来计算距离(d = (t × c) / 2),通常用的是红外光。
而在红外相机下,我们能够看到 iPad Pro 的 LiDAR 投射出的是一片光点。从苹果的专利文件中可以看到,使用光点是为了增加亮度以盖过环境光,此外光源也换成了激光,接收端再加上特定波长的滤镜,来提升检测的信噪比。
至于苹果所说的「它可从光子层面进行探测」并不仅是一句宣传语而已,而是 SPAD 阵列,真的一个光子(Single Photon)就能触发信号。
但是我们能看到 LiDAR 的分辨率不高,远不如 Face ID,用 ARKit 中的 debug 选项扫描三维结构时,较小的物体、或者结构比较复杂的物体就比较粗糙了。但 LiDAR 的探测距离达到 5 米,几乎可以覆盖整个房间。有趣的是,因为使用光线来探测空间,LiDAR 会认为镜子里还有另一个世界。
在此之前,ARKit 利用摄像头和 AI 只能大致检测到平面的位置,但现在 LiDAR 已经可以绘制出相对精确的空间 3D 模型了。这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左右移动 iPad 来检测平面」,现在一下子就能找到;而且识别更加精准,比如在自带的「测距」app 中,在物体边缘会出现锚点和线,离近了会有更精细的刻度。更重要的是 AR 模型终于可以被物体遮挡了。
此前在 ARKit 3 上,摄像头可以利用 AI 来抠出人像,实现人物遮挡,但对人物以外的物体束手无策。有了 LiDAR 之后,任何物体都可以遮挡 AR 模型,更加真实。App 中想要实现这个功能,加一行代码就 OK。
但我们发现,LiDAR 系统的帧率其实很低,在建模之后,视角的移动仍然依赖摄像头、陀螺仪和加速计。因此当遮挡物不动、镜头动时,问题不大;一旦遮挡物移动,就开始露馅。所以即使有了 LiDAR,人物的遮挡目前还是要主要依靠摄像头数据和 AI 抠图。
这可能也是 iPad Pro 没有把 LiDAR 用于人像模式拍照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在 LiDAR 眼里,人类不过是这样的一坨……
一个有意思的对比是,谷歌的 ARCore 已经实现了用一颗摄像头检测出空间 3D 结构,根本没用到 ToF。这个 API 现在还没有完全开放,不过已经有一些软件用上了,但精准度达不到 LiDAR 的水平。有 ToF 的手机可以利用深度信息进一步提升遮挡效果,但至少在 Note10+ 上,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错位问题。
我在翻阅开发文档的时候还发现,苹果已经做到了结合 3D 和 2D 数据来识别场景,比如官方的 Demo 中就可以识别地板、桌子、座椅、墙面等等。
所以 LiDAR 对现有 AR 体验上的提升基本仅限于更快放置以及更好的遮挡,真正要发挥 3D 空间检测的能力需要软件主动适配,比如增加一些物理效果。我猜测这也是苹果提前半年在 iPad Pro 上率先搭载 LiDAR 的原因,这样半年之后 iPhone 12 Pro 上市的时候才不会一个软件都没有。
至于激光对人眼是不是有伤害,苹果在随附的提示中表示 iPad 为 1 类激光产品,符合 FDA 的标准。FDA 的官网中也提到「1 类激光辐射不被视为有害」。2 类以上就会被强制要求打一个提示 Logo 了。苹果也借此机会重申:别瞎拆,容易拆瞎。
苹果的 ARKit 生态越来越完善,开发起来不难,适配也比较广泛。甚至如果你有 3D 模型的话,可以一行代码都不写直接转成 USDZ 文件,放在网页上或者直接下载到本地都可以预览,连戴尔官网都给 XPS 13 都做了 USDZ 模型。现在 ARKit 甚至可以利用真实环境来渲染反光、景深、和噪点。
更关键的是,相比于安卓阵营对 ToF 的反复试探,苹果看准一个方向一般不会轻易改变。即使是非常糟糕的设计也能坚持四年。所以开发者为 AR 做投入的风险也会小一些。
LiDAR 只是 AR 这个方向的一小步,这段时间苹果所申请的专利毫不掩饰是奔着 AR 眼镜的方向去的,iPad Pro 的面世意味着苹果已经有了足够强大的移动芯片和软件生态,动作捕捉有了,空间追踪也有了。一台 AR 眼前所需要前提条件,只差手势识别了。假如今年 WWDC 我们能看到手势识别,那可能离 AR 眼镜发布真的不远了。
除了 LiDAR,这一代 iPad Pro 其他的升级点就显得很「常规」:A12Z 就是 A12X 开核,键盘只不过换了个折叠结构,唯一多出来的就是这个触摸板。
新的光标让我用起来愉悦的同时又很恼火。写稿的时候移动光标确实比抬手戳屏幕舒服太多了;在 Safari 里面也能正确支持网页上的悬浮操作,甚至还有右键菜单,和桌面版 Safari 体验几乎一致。
iOS 中很多原本需要滑动的操作,用鼠标点一下就可以,它聪明到知道要在亮色和暗色背景下显示不同的颜色,遇到图标和控件会吸附上去,这个动效最早出现在 Apple TV 上,和微软的 Fluent Reveal Highlight 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恼火的地方就在于这个自动吸附上,比如编辑文档时,移动光标会这样一行一行地跳,有一种不听使唤的感觉。在设置中关掉这两个选项可以缓解、但不能完全改善这个问题。
而且,苹果,自家的配件是亲儿子,第三方的鼠标滚动起来就是这副德行了。如果使用苹果第一方的鼠标和触摸板,鼠标支持滚动惯性,但有我们刚才说的吸附问题;触摸板则有比较大的延迟,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连接。而接到 Mac 上不会这样。
只要你的 iPad 能升级到 iOS 13.4,都是可以支持鼠标和触摸板的。大部分软件中只需要点击、滚动,和简单的文本操作,可以不用做专门的适配。但一些专业的软件中,用户会期待复杂的鼠标操作,比如悬浮、拖拽、多选、甚至 Option 拖拽,这需要用到新的 Pointer API,需要开发者适配。
当下微软的 Office 全家桶中,Word 不能用鼠标选中段落、Excel 点快了都跟不上。
这个键盘可以说是非常苹果了:打开时一个连贯的动作自然展开成悬浮的状态,合上时也是。只有当转轴转到一定角度之后,iPad 才会点亮,同时完成面部解锁。
这个转轴甚至比很多笔记本的转轴都要稳定。虽然少了三角结构,理论上磁吸点更少,但苹果加强了磁力,反而使得它比之前的键盘盖更稳固。
触摸板有点小,但每一处都可以按下,还支持各种手势。键盘有背光,手感弹弹的。整个键盘看着就结实。
但精致的细节下藏着糟糕的体验:键盘的声音太大了,触摸板的声音更大;开合角度到这就停了,我知道 iPad 屏幕好可视角度大,但这不是你把转轴做死的理由。
最关键的是重量的提升,11 寸版本键盘本身 600g 左右,比之前重了一倍。加上 iPad 整机重量超过一公斤,厚度超过 15 毫米,拿在手里能很明显感受到手腕上的分量。13 寸的版本则达到 1362g,干脆比 MacBook Air 更重。这根本就是笔记本的身材。
这些,再加上 3:2 屏、手写笔、分离式结构,都意味着苹果坚定地要把 iPad 打造成生产力工具,以及自证 Surface Pro 方向对了个明白。
但一提到 iPad 的生产力,就不可避免又会提到「能否替代笔记本」这个话题,其实争吵的双方都明白替代不是 0 和 100%,而是一个度。能多大程度替代,你只需要搞清楚两个问题:
第一,iPad 充当了什么角色?
比如我码字的,需要开几十个浏览器窗口,要一屏对比 4 个样张;比如剪辑师,要对着波形图来调色;比如程序员,要写代码的时候还得运行着虚拟机。
诚然,iOS 上不乏生产力软件,iWork、Office,Adobe 有 Photoshop、LIGhtroom 和 Premiere Rush,小团队开发的 Ulysses、Luma Fusion、Procreate、Shapr3D……好软件太多了,比 Android 不知道高了多少个 Windows Mobile。
但我们都知道这些都是「弟弟版」、「阉割版」。想让它们在 iPad 上有生产力,必须要像 PC 上的 QQ 转微信一样,重新设计。这是苹果和软件厂商长期博弈的一个过程。
目前更现实的解法还是通过云服务让 iPad 先成为一个临时的生产力设备。比如 Ulysses 基于 iCloud 同步,在公司没写完可以拿到路上写,这就是非常棒的使用场景;而 Luma Fusion 那么多视频片段很难同步,iPad 上剪辑需要拷半天素材,再拿到电脑上又得拷半天,这就不是个很好的使用场景。
第二个问题,笔记本充当了什么角色?
我们处在一个只要睁着眼就要盯着屏幕的时代,当你的生活中增加一块屏幕的时候,势必是从其他屏幕那里「争抢时间」。
对于我而言,上有台式机、下有手机,玩游戏、追剧有电视。笔记本夹在中间,一个礼拜才用一次。iPad Pro 进入生活之后,替代笔记本就是分分钟的事。「你的下一台电脑,何必是电脑」的逻辑是这么盘下来的。
但当你的主力本来是笔记本,到哪都带着的时候。在 iPad 生产力无法媲美桌面系统的情况下,企图和笔记本抢时间,很多情况下会沦落到出门多带一个设备的尴尬境地。
更何况 iPad Pro 可变形态变多的同时,也让它在没能成为达成的笔记本体验的情况下牺牲了作为平板的体验。
iPad 作为平板,明明已经没有对手,可苹果为何仍然如此努力?这是因为苹果要用它替代笔记本的野心从未停止,尽管每一代都遭嘲笑,但也许有一天旁人笑着笑着就发现,iPad 已经在一点点挤占原本属于 PC 笔记本的空间,别忘了刚才那些生产力软件在所有 iPad OS 设备上都是可以运行的。其他厂商再想做平板追赶,就会发现没有 iPad 好、还比 iPad 贵。那时可就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翻盘。
所以,微软坐不住了。
网址: iPad Pro 2020: 不只是「常规升级」那么简单 http://m.xishuta.com/newsview22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