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后厂村来信”(ID:hccpost),作者:刘大壮一号,36氪经授权发布。
有多少人会记得,昨天是中国航天日?但也许几年以后,我们都将受益于卫星互联网。
有一部分原因,也许是就在这个星期,中国把卫星互联网,正式正名为“新基建”的一部分。毕竟,耗资巨大的“新基建”里,都是5G、特高压、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互联网这样的未来C位选手,入选“新基建”的赛道,算是拿到了下一个十年的官方船票。
有人说马斯克当年没能进入NASA,于是创建了自己的NASA。在中国,自2014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如当年的马斯克一般,开始了对太空的探索。
航天是国之重器,一直以来被国家严密把控。在2014年之前,商业航天有着很高的政策门槛,审批程序复杂冗长,还要经过层层审查和申请。不仅如此,由于航天产业链复杂,很多产业链上的环节都处于垄断状态,价格高昂,民营企业根本不敢轻易尝试。
直到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商业航天的政策门槛才有了突破,也奠定了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的基础。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航天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也逐步降低了自身的成本,为商业航天的发展在经济上创造了可能。
一言以蔽之,和国家队互补,做国家队不做的事儿。
按重量,1000kg以上的被称大卫星,500-1000kg的是中型卫星,100-500kg是小型卫星,而民营航天关注的,大多是100kg以下的小卫星,也叫微纳卫星。
据了解,往太空中每发射一公斤的重量就会消耗一公斤黄金的价值,微纳卫星显著降低了发射的经济成本。除此之外,相比于国家队“十年磨一巨星”的生产周期,微纳卫星在半年甚至几个月内即可完成交付,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
微纳星空在2019年发射的这颗“星时代-5”,就是小型卫星独特优势的代表。这颗卫星在发射之后不到24小时,搭载的光学相机就获得了在轨图像。
微纳卫星的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研发周期短,但同样具备强大的航拍、监测、侦查、导航、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在多颗组网以后甚至可以与大卫星的能力一较高下。
商业卫星和市场对接,响应速度快,服务好,正好与国家队形成互补,以弥补国家队卫星在商业市场上的长期不足。如果说国家队对接的是军队、气象局等国家级的高精尖客户,那微纳卫星想要做的,则是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甚至个人能够用的起的高性价比卫星。
亚马逊已经与民营航天公司合作,在航班、云计算、电商等方面实现了业务协同。下一个五年,十年,会有更多“亚马逊”和更多行业用上自己的卫星,而这,必然建立在商业航天的市场繁荣上。
近十年来,尽管略有波动,但全球卫星制造收入的复合增长率仍能达到4.2%。2018年更是达到了2774亿美元成历史最高。
着眼于国内,2018年,我国至少在商业航天领域发生了36笔投融资交易,其中1/3是天使及种子轮,这表明我国的商业航天事业正值风口。
回望商业航天的融资路线也不难发现,从2015年到现在,中国商业航天的投资机构从2015年的24家增长到如今的218家,累计金额已超百亿,正在积蓄着越来越庞大的力量。
航天产业链比较复杂,主要分为电器元件材料、卫星制造及发射、卫星运营以及终端用户四块。
其中,得益于我国在研制和发射领域的实力,制造发射模块最受投资人青睐,融资数额及轮次也最靠前。
在其他领域,由于与国外顶尖水平还有着相当的差距,这些模块的融资情况并不如卫星制造那般活跃。
这张统计表上,微纳星空的数据已经需要更新了——就在今年2月和4月,这家卫星公司连续完成了A2轮和A3轮融资。微纳星空 CEO 高恩宇表示,在疫情之后的新经济政策形势下,未来国家在太空基础建设的投入预计会继续呈活跃状态,通信行业对卫星制造、卫星地面应用解决方案的需求将持续上升。微纳星空将在高价值、高容量、高承载比通信卫星上持续加大研发力度,为完成国家新基建建设任务做好准备。
在中国,这个星球上最大的消费者活动——双11已经成为商业航天的客户。双11十周年的时候,天猫国际卫星从酒泉基地“上天”,带着62万用户的“星动告白”。而帮助天猫国际设计研制这颗卫星的,就是一家来自中国的商业航天公司九天微星。和天猫国际一起“上天”的,甚至还有九天微星和鹿晗工作室合作的一颗公益卫星。
(图为天猫国际星)
经历了第一个五年的成长,长光卫星、时空道宇、九天微星、银河航天、微纳星空以及天仪研究院等中国商业卫星公司已经逐渐崭露头角。
提及商业航天的门槛,微纳星空CEO高恩宇说,相关执照和发射许可是有形的门槛,技术和团队是无形的门槛,也是投资机构最看重的门槛。
作为硬核创业当之无愧的代表,卫星创业公司是一个高等级人才密集的行业,也对高级别人才充满饥渴。微纳星空这样的卫星创业公司,90%以上成员都是硕士和博士,甚至不乏卫星总师这样的顶级团队。
目前涉及民营航天的企业很多,就火箭和卫星来看,具备相当实力的不超过十家。完整的研发团队、完善的研发设施、是否实施过航天发射是考核一个商业航天企业的重要标准,能满足上述全生产链独立造血要求的不多,微纳星空是其中一家。
Space X 于2020年1月7号再次完成1箭60星,其一万两千颗的卫星计划正在徐徐拉开。
“美国已经从技术研发过渡到了应用阶段,马斯克打了第7发,目前共发射422颗星,人家已经开始进入主网建设阶段了,这就是差距。”高恩宇说。《南方都市报》也曾有过报道,在中国航天系统工作数十年的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成曾坦言,中美民营航天企业差距太大,中国民营航天几乎都是民间资本和国营资本的混合所有制公司,民营航天公司的科研人员几乎全部来自国有航天系统,而目前还没有副总设计师以上级别的科研人员进入民营公司。
微纳星空在2020年会有4颗50-100公斤左右的卫星升空,已经具备形成一些应用业务的能力。“但有能力做,也得有人用啊”,商业航天的成熟不仅仰仗卫星、火箭等高精尖技术的进步,还需要用户企业及运营企业的牵引。
目前国家队在航天领域的市场规模达500亿,商业航天达100亿。就商业航天的未来来看,高恩宇表示,如果国家的相关计划推进起来,民企加国家队的总产能都未必能够,仅在航天制造业这块,就将不止千亿规模。
在这个技术、人才资源高度稀缺的赛道里,卫星创业公司需要的不仅是财务投资者,能带来核心资源支持的投资者能进一步提高项目的确定性。航天科工旗下的基金在2018年就投资了微纳星空,拿到航天“国家队”支持,也提高了市场对微纳星空的技术和信誉的信心。
过去我们觉得航天,克隆这些都是人类科技的明珠——一颗只能远观普通人却摸不着的明珠。但像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的故事一样,这些黑科技终将借助商业力量,进入日常生活。
借助商业公司和市场力量,今天在市场上,你只需要几百块就可以为自己做一次基因监测,花30万就可以克隆自己的猫和狗——多年前被视为上 帝工程的基因和克隆技术已经了市场化进程。
我们相信,商业航天的加速,也终将让航天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个钢铁侠只是一个超级英雄,但人人触手可及的黑科技才是硬核创业者的使命和未来。
网址: 今年两轮融资,我们和这个搞卫星的硬核创业者聊了聊 http://m.xishuta.com/newsview21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