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半导体行业观察”(ID:icbank),作者 张健keya,36氪经授权发布。
进入2019年末,以及2020年初以来,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回暖,中国大陆半导体股市迎来了爆发期,各种涨停、全线飘红、市值快速提升等利好消息纷至沓来。
从2019年11月26日至2020年1月13日的34个交易日内,半导体板块累计涨逾34%,并且多次出现连续几个交易日大涨的局面。与此同时,港股市场、美股市场的半导体股亦表现出色。
这种爆发的势头一直持续到昨天,再一次达到了一个高潮。截至昨天午间收盘,科创板芯源微上涨近14%,上海贝岭、捷捷微电、雅克科技涨停,汇顶科技逼近涨停,上海新阳、深南电路等多股纷纷大涨。
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IC设计公司澜起科技,截止到昨天下午三点,该公司大涨16.87%,市值达到1062.03亿元人民币,成为继中微公司之后,科创板第二家破千亿市值的半导体企业。同时,澜起科技也成为了整个A股市场,第5家市值破千亿的半导体企业,前4家分别是韦尔股份、闻泰科技、汇顶科技和中微公司。
这5家企业都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市值较为快速的上涨,最终破千亿规模。但与此同时,它们发生的时间和轨迹又有所不同。
其中,最早破千亿的是汇顶科技,2019年9月23日,汇顶科技市值冲过千亿大关,成为A股首家破千亿市值的半导体公司,但这没能持续太长时间,很快就回落到千亿以下,不过一直在960亿元左右积蓄力量。直到最近,随着A股半导体板块的全线爆发,市值再一次冲破千亿大关,达到了1450.05亿元。
2019年11月6日,韦尔股份总市值达1009.2亿元,成为A股第二家破千亿市值的半导体公司。在此基础上,一路高歌猛进,到昨天,该公司市值达到了1606.15亿元,成为了行业之冠。
2019年11月27日,闻泰科技股价创历史新高,总市值达到1006.32亿,成为A股第三家破千亿市值的半导体公司,这之后也是快速上升,昨天,其市值达到了1464.05亿元。
就在上周的1月17日,中微公司在近期连续大涨后,总市值也突破了千亿,达到1048.38亿元,而到昨天,小幅上升到1074.54亿元。
而与以上4家相比,澜起科技就更显跌宕起伏,市值经历了几起几落。实际上,在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正式开闸时,作为首批25家挂牌的企业之一,澜起科技上市首日开盘就暴涨272.83%,市值一度超1000亿元。不过,那时似乎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回落到千亿以下。
2019年8月2日,澜起科技股价盘中触及89.14元。以此计算,其总市值再次破千亿,达1007亿元,但很快又回落到千亿以下。直到昨天,该公司大涨16.87%,市值达到1062.03亿元人民币。
2014年“大基金”诞生之后,中国半导体业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在那之前也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但真正全面、系统地走上发展快车道,还是以2014年为起点。因此,与全球相比,中国半导体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IC设计公司和晶圆厂在过去几年大量增长,特别是IC设计公司的数量,在5年时间内,增长了两倍。
这样一个群雄并起的时段,很像是先秦的春秋时期,大大小小的诸侯数不胜数,必定要经历一个发展、优胜劣汰的阶段,才能进入到下一个战国时期,那时的产业资源将更加集中,企业数量不会像现在这么多,但单个企业的实力将更加强大,整个产业的生态链也将更加完善。而在走向那个阶段的过程当中,眼下的各路诸侯肯定都想争做那“春秋五霸”,才能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在竞争当中不至于被淘汰,从而在新的“战国”发展阶段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而从眼下火热的半导体资本市场来看,市值已经破千亿的那5家企业就像是“春秋五霸”,已经奠定了不错的基础。同时,它们也成为了国内众多半导体企业和资本研究和学习的对象,以获得更多下游客户和产业资本的青睐。
这5家市值破千亿的企业,虽然所处产业链位置和产品各不相同,但能够在资本市场取得成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赶上了2018、2019这这两年中国本土半导体业开始苦练内功、深挖本土潜力的时机和风口,顺势而为,才有了这些成绩。
在此基础上,这5家企业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了技术和规模的不断壮大。不知道这些是否可以被跟进者复制。
中微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半导体刻蚀设备制造商,正好赶上本土芯片制造业积蓄力量,准备大量出货的时段。特别是中国存储芯片制造,即将迎来爆发期。据统计,国内存储芯片Fab中刻蚀设备的扩产市场空间为690亿元人民币,最近几年,中微公司在长江存储刻蚀设备的市占率为15%、19%、23%,一直处于持续上升的态势。另外,该公司的5nm刻蚀设备已经打入台积电供应链。
作为我国本土少有的前道半导体设备厂商,尹志尧带领下的中微半导体也是经历了一个卧薪尝胆的漫长时期,才发展到今天的。
在供职于兰州炼油厂、中科院兰州物理化学所,以及在北京大学化学系攻读硕士后,尹志尧于1980年前往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留学,毕业之后,1984年,在硅谷Intel、LAM、应用材料公司供职16年,主攻半导体蚀刻技术。2004年,尹志尧在上海创办了中微半导体,开启了国产半导体前道设备的研发之路。
这条路并不平坦,在克服产业基础薄弱,研发条件差的情况下,还要面对国外半导体设备企业的专利讼诉,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用事实证明了在我国本土也能自行研发出半导体前道生产设备。
目前,中微半导体的设备由于具有极高的性价比,越来越受到本土晶圆厂的青睐,已经成为了多家厂商首选的半导体设备提供商。
实际上,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尹志尧和中微半导体都是比较低调的,一直在专心做技术攻关,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而随着我国本土半导体市场热度不断提升,特别是资本市场爆发,该公司登陆科创板,以求得更多资本市场的助力,从而实现更长远的发展。于是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中微半导体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半导体市场的聚光灯下,也引来了不少幸福的烦恼。总体来讲,该公司的发展轨迹值得借鉴。
在我国本土的半导体企业当中,无论是IC设计企业,还是晶圆代工厂,或是封测厂,其核心技术走在全球行业前列的,恐怕只有汇顶科技这一家。凭借早年在手机指纹识别芯片市场的提前布局,特别是看到了屏下光学指纹识别的巨大市场潜力,从而倾注资源,专注于这方面的研发,经过几年的发展,将早些年手机指纹芯片市场的那几家大佬企业逐渐甩在了身后。
当下,除了苹果和三星的手机之外,其它几家主流的手机品牌(都是中国品牌)全都在使用汇顶的屏下光学指纹芯片,这使得该公司最近两年数钱数到手抽筋。这自然是厚积薄发,以及战略定位准确的结果。
韦尔股份和闻泰科技都是通过并购实现的规模壮大,以及核心技术的补强。
2007成立之初,韦尔股份的主业是半导体分立器件的研发生产,后来又通过并购开辟半导体分销业务,彼时,其分立器件和分销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33%和21%,公司总毛利率为23%,并不算高,因此,向上游拓展,增加技术干货,才能进一步提升毛利率。
因此,2018年8月,韦尔股份董事会通过了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及相关议案,决定收购豪威科技,2019年4月,韦尔股份公告,收购豪威科技通过美国CFIUS审查,历经近一年时间,这笔收购于2019年7月完成。与此同时,韦尔还收购了思比科和视源息(也是为收购思比科股权)这两家公司,而豪威和思比科的主营业务都是CMOS图像传感器(CIS),也于2019年7月完成。这样,韦尔股份大举进军CIS市场的决心凸显,而从2019年的行业表现来看,韦尔的眼光非常准确。
特别是作为全球排名第三的CIS厂商,豪威在中国大陆2019年IC设计厂商营收中,排名第二(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统计结果),仅次于华为海思。
而就在去年年底,韦尔股份发布公告,表示正在或即将进行新一轮的重大资本运作。该公司拟通过境外全资子公司,以现金方式出资5000万美元,参与投资由璞华资本管理的境外半导体基金。该基金总认缴规模为2亿美金,将重点参与境内外IC设计领域的并购整合,对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进行投资。据悉,韦尔股份是想通过此次投资,加强其在半导体设计领域的竞争力。
闻泰科技方面,该公司本来是国内ODM行业龙头,以代工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为主业。总体来看,该公司业务规模较大,但盈利能力相比上百亿元的营收规模来说,还是比较弱的。因此,对于国内这样规模的企业来讲,急需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加强盈利能力,而直接和快速的途径也是并购上游技术含量高的优质资产。
2018年10月,闻泰科技发布收购预案,宣布对安世半导体提起收购。到2019年11月底,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流程,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一案,已经完成国内资产交割,并取得对安世半导体58.37%的股权,收购已近尾声。
由于安世半导体是中国资本少有买到的国际一流公司的核心技术及优质资产,可以填补我国在该领域高端芯片的技术空白,资本市场对相关上市公司尤为看重。
可见,以IC设计为本业的韦尔股份,一直在横向并购优质且有爆款产品的IC设计企业,而且尝到甜头之后,这样的脚步似乎还在加快,这也符合我国目前IC设计企业多而不强,需要集约化经营的趋势。
而原本处于产业链下游的闻泰科技,则是通过纵向并购上游的优质资产,向IDM的方向发展。而我国最缺的就是IDM,“大基金”也一直在大力扶持本土的IDM。在这样的背景下,闻泰科技的发展模式也很有借鉴意义。
与以上4家企业相比,澜起科技的发展历程更加波折,成立于2004年的澜起,在经历了财务风波、被做空、从纳斯达克退市等一系列风波,以及在A股市场落地、得到“大基金”支持、登录科创板、在机顶盒芯片与内存接口芯片业务之间转换等操作之后,终于逐步稳定下来。
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内存接口芯片市场规模约5.7亿美元,澜起科技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二(45%),仅次于IDT。2016至2018年期间,该公司营收从8.45亿元人民币上升至17.58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4.23%。
在登陆科创板之后,该公司的市值表现也与其多年来的经历很是相似,一波三折,昨天,其市值又一次突破千亿,迎来了高光时刻。对于绝大多数本土半导体企业来说,这样的发展经历恐怕很难被复制了。
这5家市值破千亿的半导体企业的经历各不相同,而又同时汇集到了中国本土半导体业发展的特殊时间段内(2018和2019年)。它们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教训也需要吸取。渡过群雄并起的“春秋”之后,希望中国半导体业能早日迎来“战国”时代。
相关推荐
如何复制快速崛起的半导体“春秋五霸”?
5G芯片的“春秋五霸”
韩国半导体是如何崛起的?
快速崛起的传感市场,日本是最大赢家
工业互联网如何快速复制推广?「浪潮」的答案是做“工业淘宝”
印度半导体要崛起了吗?
揭秘中国AI创投的隐秘力量:中科院如何批量复制独角兽?
陈少民:疫情下以史为鉴,中国半导体迎来风口
Q2净利润同比下降17% ,英特尔该如何应对强势崛起的AMD?
中科院如何批量复制AI独角兽?
网址: 如何复制快速崛起的半导体“春秋五霸”?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6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