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谷歌反超微软真相:一场关于“每Token成本”的生死博弈

谷歌反超微软真相:一场关于“每Token成本”的生死博弈

昨天,谷歌DeepMind首席科学家、推理团队创始人Denny zhou发了一个帖子:Game over。

外界普遍解读为,他暗示谷歌已在AI模型竞争中占据上风,尤其是在推理能力和Gemini系列模型的热度方面。

谷歌最新发布的AI大模型Gemini 3,在多个关键性能指标上全面超越了OpenAI的GPT-5.1和其他主流模型,标志着谷歌在AI大模型领域的强势回归,也标志着在生成式AI竞争中,关于“铲子”与“金矿”的终极博弈,也是华尔街正在悄然改写的估值逻辑。

如果我们将视线穿透目前喧嚣的AI热潮,拨开那些令人眩晕的参数竞赛和发布会烟火,你会看到一个正在崩塌的旧秩序,以及一个正在浮出水面的新残酷真相:过去两年,全球科技界几乎都在为黄仁勋打工,而现在,有人试图砸碎这条昂贵的锁链。

01

完美的“吞金闭环”

要把这个局看清楚,我们得先聊聊英伟达。在商业史上,你很少能见到如此精妙且近乎掠夺性的商业闭环。

英伟达目前的毛利率维持在惊人的70%以上。在硬件制造业,这是一个近乎神话的数字,通常只有拥有极致护城河的软件公司才能触碰。

这个数字背后,是英伟达与OpenAI、微软联手编织的一个“算力焦虑网”。他们成功的将“模型能力”与“算力规模”划上了等号——你想更聪明?那就买更多的卡。

曾几何时,这种焦虑感裹挟了全球厂商。从硅谷到深圳,所有CEO都在担心错过这一波技术革命,于是不得不接受英伟达的定价权,几十亿、几百亿美金的资本开支(CapEx)被砸进了GPU集群。

更精妙的操作在于英伟达的“回流式”投资。当市场开始质疑大模型商业化落地困难、下游厂商购买力出现疲态时,英伟达并没有降价促销,而是转身做起了VC。

它掏出利润,投资OpenAI,投资各种独角兽。这些钱兜兜转转,最终变成了什么?变成了这些初创公司购买H100、H200显卡的订单。

这是一场资本的永动机游戏:英伟达提供资金,初创公司提供故事,全球巨头提供恐慌性买单。

直到最后,所有人的报表上都留下了巨大的折旧成本,唯独英伟达带走了真金白银的现金流。

02

微软的隐形天花板

在这个局里,微软看似是最大的赢家,实则最累。

表面上看,微软通过绑定OpenAI抢占了先机,Copilot似乎无处不在。但如果拆解微软的AI成本结构,你会发现它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三明治”夹层中。

微软的AI大厦建立在别人的地基上。它的模型是租来的(OpenAI),它的算力引擎是买来的(英伟达)。

这就构成了所谓的“三重风险点”:模型授权费、昂贵的硬件采购费、以及将这两者硬塞进Office庞大代码库的集成成本。

这意味着,微软每卖出一个Copilot账号,都要先给黄仁勋和奥特曼交“过路费”。这种模式在市场初期不仅可行,甚至被视为某种联盟的胜利。

但当AI进入深水区,特别是进入大规模推理阶段时,这种依赖外部供应链的弊端就暴露无遗——你的利润空间,完全取决于上游愿不愿意给你降价。但在英伟达垄断的当下,降价是痴人说梦。

微软就像是一个全副武装的骑士,但手里的剑是借的,胯下的马也是租的。

03

谷歌的“全栈反叛”

这就是为什么市场风向开始变的根本原因,也是谷歌近期被资本市场重新定价的核心逻辑。

谷歌做了一件极其困难、极其烧钱,但在长周期里唯一正确的事:拒绝被裹挟,自建全产业链。

不同于微软的“拿来主义”,谷歌走的是一条从沙子到屏幕的垂直整合之路。如果你深入研究过谷歌的Gemini,你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个模型,而是谷歌TPU(张量处理单元)芯片与算法架构完美咬合的产物。

这就是“全链条自研”的恐怖之处。谷歌不需要去适配英伟达的CUDA生态,不需要忍受高昂的GPU溢价。

它的TPU是专门为Transformer架构生的,从硅基层面的晶体管排列,到上层的XLA编译器,再到Gemini模型的注意力机制,这三者是同一个团队、同一种逻辑下的产物。

数据不会撒谎。当微软在2023年底匆忙上线Copilot时,其背后的算力调度极其低效。

而谷歌在六个月后推出的Workspace AI,虽然功能对标,但其推理成本(Inference Cost)据业内估算仅为微软的一半。TPU在特定工作流下的运行效率比同级别的GPU集群高出了40%。

这40%的效率差,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在AI的实验阶段,大家比的是谁的模型更聪明,这时候成本不重要。

但当AI变成企业级服务,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客户不会为“聪明”无限溢价,他们会精算每一个Token的成本。

这就好比早期的电力战争,最后胜出的不是发明灯泡的人,而是那个能把每度电成本降到最低的电网公司。

04

估值逻辑的重构:

从“故事”到“账本”

近期谷歌市值对微软的追赶甚至反超,并非简单的股价波动,而是华尔街正在抛弃“概念炒作”,回归“利润结构定价”。

之前的逻辑是:谁跟OpenAI走得近,谁就赢。 现在的逻辑是:谁能控制总拥有成本(TCO),谁就赢。

英伟达是在卖铲子,谷歌则是自己造铲子、自己圈地、自己挖矿。而微软,只能尴尬地站在中间,花高价租铲子来挖矿,挖出来的金子还得先分出去一大半。

130亿美元甚至更多的市值差距,在万亿俱乐部的体量下看似微不足道,但它代表的是一种趋势的逆转。

微软的增长曲线已经开始受制于高昂的边际成本,其AI收入的增长正在被指数级上升的算力成本对冲。

而谷歌,凭借自研芯片和模型的协同效应,正在越过那个极其关键的盈亏平衡点——它的边际成本在下降。

我们正在见证算力军备竞赛的下半场。上半场是比谁的炮声响,下半场是比谁的炮弹便宜。

在这场漫长的消耗战中,那些依赖外部输血、被英伟达70%毛利收割的巨头,终将发现自己的利润表千疮百孔。

而像谷歌这样掌控了“芯片-模型-应用”全链路经济性的玩家,将凭借对底层物理成本的极致控制,赢下每一笔对价格敏感的企业级订单。

这不再是关于谁的AI更像人的童话,这是关于谁能把计算这一昂贵的工业品,做成自来水一样廉价的生意。

而在这一点上,全栈自研的谷歌,显然比组装厂模式的微软,握有更大的胜算。

发布于:重庆

相关推荐

谷歌反超微软真相:一场关于“每Token成本”的生死博弈
每Token成本显著降低 华为发布UCM技术破解AI推理难题
DeepSeek等开源模型,更“浪费”token吗?
微软盯上ChatGPT,一场关于生成式AI的豪赌
若没有22年前的微软反垄断案,谷歌可能早已被扼杀
纵览网丨谷歌Token消耗量一年激增50倍,远超微软与ChatGPT
硅谷有轮回:如果没有22年前的微软反垄断案,谷歌可能早已被扼杀
谷歌遭遇20年来最大反垄断诉讼,背后在博弈什么?
焦点分析丨诺基亚密集发起专利诉讼战背后,一场商业和技术的博弈
关于微软“断供”中国、收购TikTok 真相来了

网址: 谷歌反超微软真相:一场关于“每Token成本”的生死博弈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44628.html

所属分类:行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