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大众点评正式官宣一项重磅计划:未来5年将追加至少30亿资金,用于升级“本地生活信息基建”。
据官方披露,这笔资金将重点投向两大方向:一是在全球更多区域落地信息挖掘与核验能力;二是结合美团自研的B端大模型,搭建更高效的信息校准机制。
在这个内容种草、直播带货和流量算法流行的消费时代,大众点评为什么在“信息基建”这一看似基础枯燥的领域,投入如此巨额的资源?
答案只有两个字——真实。
“物理世界的信息准确及时,是用户决策的基座。”大众点评相关负责人强调。
如果还原本地生活场景,消费者线上决策的起点,永远是“商家是否营业”“地址是否准确”“有无停车场”这类基础信息,一旦信息虚假、过时,即便有再多好评、再亮眼的榜单,也会让用户“踩雷”,导致信任崩塌。
尤其在AI大模型工具逐渐普及的当下,用户通过AI获取本地生活决策参考的需求日益增加,而AI输出结果的准确性,更是完全依赖于底层信息库的“真实性”,否则就会生活在“AI幻觉“之中。
大众点评的这一投入计划,揭示了一个被长期低估的事实:本地生活平台的核心价值之一,是作为“物理世界数字黄页”,承担起连接数字需求与线下实体的基础设施作用。
今天的大众点评,已在潜移默化之间,进化成为连接数字需求与物理世界的“本地生活赛博黄页”。它的核心竞争力,深植于对线下数百万个商业点位信息的精准捕捉、高效验证与动态呈现能力。
如今30亿元加码“信息基建”,不是一次简单的升级,而是对“真实”二字的长期押注。在未来,谁能更准确、更及时地反映物理世界,谁的护城河才足够深、足够宽。
周六傍晚,家住杭州西湖区的陈悦刚打扫完卫生,就收到了朋友发来的消息:“好久没吃火锅了,晚上约一顿?你选一家。”随即,陈悦熟练地点开大众点评,在搜索框敲下“重庆火锅”。
在跳出的结果里,她最先关心的是每家商户营业到几点、距离自己多远、周六晚高峰需要等位多久、附近好不好停车等基础信息。
确认基础信息后,她才选定一家火锅店,浏览了用户真实评价,查看榜单信息,继续完成线上取号、确定菜品套餐、导航出发等一系列动作。

图源:大众点评
陈悦的操作,正是无数用户使用大众点评的真实缩影。搜索某商家后,首要解决的是“能不能去”的刚需问题,了解商家状态、距离、营业时间、配套设施等基础信息是绝对前提,毕竟谁也不想到店了才发现临时歇业,那只会破坏用餐心情。
然后,是浏览商家评分、消费者评价、实拍图片等辅助信息进行消费决策,判断这家餐馆值不值得去的问题。
最后,用户参考榜单、推荐和内容攻略作为信任背书,决定哪家餐馆更值得去。
对不少用户而言,上述决策流程几乎形成了顺畅自然的肌肉记忆,却很少有人意识到,每一个能查到的“简单信息”背后,都藏着平台的复杂运作。
事实上,现在大众点评对绝大多数用户而言,首先是一本实时动态更新的“物理世界数字黄页”。它能实时反映商家的最新经营状态,也能更精准地根据用户位置推荐就近选项。
尤其在AI大模型逐渐渗透生活决策的当下,用户通过AI获取本地生活决策参考的需求日益增加,比如不少用户会习惯性让AI推荐一些餐馆,而AI给出的推荐是否靠谱,完全依赖于底层信息库的“真实性”。
如果基础信息有误,AI推荐再智能也会偏离实际。正因如此,大众点评还承担着更重要的角色,即为AI提供“信息底盘”,成为AI大模型输出决策给用户的信息基建。
此次,大众点评追加的30亿资金,除了用于全球区域的信息核验能力落地,还重点投向B端大模型研发。通过建设信息校准机制,让AI能更精准地抓取、分析商户信息,让全球用户不管是通过传统搜索,还是AI推荐,都能获取可靠的本地生活信息。
为此,消费者眼中这些理所当然的“简单信息”,背后其实是一套极度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比如,餐厅的营业时间、联系电话看似静态,但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实际随时在发生动态变化。一家热门餐厅可能因排队人数过多而停止取号,一家小餐馆可能因设备损坏临时闭店,商场的停车场也有可能因周末车流饱和而暂时关闭。
每一条信息的失真,都可能直接导致用户体验的“崩塌”。大众点评为了确保本地生活的“真实”基础,在幕后投入了外人难以想象的技术、人力和资金,进行着日复一日的挖掘、核验与更新,最终构建起了扎实的信息基建。
这份二十年日一日,对“真实”下的苦功夫,正是大众点评能让用户“查得放心”的关键。
想象一下,你在周末上午,早已计划好去一家心仪已久的餐厅打卡吃饭,出发前还特意查了下营业信息,平台显示“营业中”。但驱车半小时到店后,发现门上贴着“今日歇业”的通告。

这场白跑一趟的经历,会让你之后再用平台查信息时,总会多存一份疑惑,这次提供的信息到底准不准?
消费者可能不会记得平台提供过一百次准确信息,但一次信息失误带来的糟糕体验,足以让消费者降低对平台的信任。
商家信息的准确性、实时性、完整性,看似是平台提供的基础功能,实则是决定用户留存的“生命线”。
守住这条“生命线”,首先要攻克的是“从无到有”的信息采集难关,搭建覆盖上千万商家的基础数据盘。
为此,大众点评构建了一个如同毛细血管般的信息采集系统,多渠道同步发力,确保信息的广度。
首先,大众点评依托商家、用户、骑手、销售等信息提报渠道,对接商户获取资质、地址、营业时间等基础数据。
同时,外卖骑手的交付点信息帮助平台将坐标做得更准,比如有些小店藏在街头巷尾,较难找到,此时骑手取餐时的精准定位能修正导航偏差,方便用户更容易找到门店位置。
其次,消费者到店验券、外卖订单完成等生态内产生的业务数据,也是判断商户营业状态、验证信息真实性的宝贵行为线索。比如某家餐厅连续一周没有消费者到店验券记录,系统就可标记为“疑似歇业”,最后通过地推人员现场核验。
此外,大众点评也会通过海量的用户评价、笔记等UGC内容,利用B端自研大模型,挖掘关于停车场信息、预定信息、包厢信息、环境风格、吸烟政策等关键信息,对前述信息搜集渠道进行补充。
不过,信息“有”了还远远不够。面对海量庞杂甚至相互冲突的信息源,如何确保最终呈现的结果是“准”的,是更大的挑战。
大众点评的做法是建立一套严密的“AI+人工”双重核验机制。平台投入重金自研AI大模型,其中包含非真实图识别模型、相似菜识别模型、图文一致性识别模型等,对涌入的海量信息进行初筛、去重和初步的真伪辨别,承担了第一轮的海量数据清洗工作。
对于AI无法判定的复杂信息,则会流转至人工审核团队,进行人工审核、抽样检查。以“商家营业状态”为例,如果系统识别到用户反馈关门但商家标注营业,审核员会先电话联系商户,如果无法接通,会协调区域地推人员进行实地确认。
这背后,是平台历经十余年积累的数据挖掘、交叉验证与智能决策能力,以及一支训练有素、深谙线下商业复杂性的运营团队在提供支撑。
静态信息准确只是起点,动态数据的实时维护,才是对抗“信息过时”的关键。线下商家的经营状态时刻在发生改变,比如临时店休、装修停业、包厢情况、停车场维护等动态信息,如果没有及时更新,用户就有可能查到错误信息。
这就需要本地生活平台,长期调动生态内的一切数据资源,建立完善的线下信息提报与响应体系,并借助技术手段与成熟审核流程,实现对信息准确度、覆盖度与及时性的极致追求。
从信息采集、核验到动态维护,大众点评的信息基建是一项规模庞大、复杂度极高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一次性可建成的静态信息库,而是需要持续投入的“动态工程”。
据悉,大众点评自成立以来,已累计投入数百亿资金。其深耕国内物理世界信息线上化,为本地生活领域的“信息基建”提供了一种行业范式,未来也将在该领域加速出海。
归根结底,坚实的信息基建绝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长期、持续的资金、人力与技术投入。大众点评为“真实”而筑起的“信息基建”,正是在这种日复一日的“苦功夫”中,一步步而成的。
在本地生活赛道,流量、补贴、榜单成为不少平台争夺用户的“常规武器”,但事实上,真实、准确的信息基建,正是决定平台长久立足的核心壁垒之一。
从数据沉淀看,大众点评通过二十年的运营,积累了覆盖全球数千个城市、数千万商家、包含数十亿图片和评价的海量商家信息库。
这个信息库不仅记录了商户的静态信息,更包含了营业时间调整、菜单变更、门店迁移等带有时间维度的动态信息。这种规模与深度的真实信息积累,通过长期投入而建成,是平台深筑多年的护城河。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基建”的真实准确及时,是本地生活平台形成飞轮效应的基础。
平台每天产生的海量新数据与用户高频交互,也在为AI大模型提供持续的训练素材。当数据越多、用户与商户的交互越频繁,大模型的识别与挖掘能力就越强,进而形成“数据-模型-准确率”的飞轮效应。
以大众点评自研的非真实图识别模型为例,只有通过数亿张真实与虚假商户图片的对比学习,才能准确辨别哪些是真实商户实拍图,哪些是过度修图的虚假图。
更难以复制的是,长期稳定的信息准确率所培养的用户心智与信任。当用户长期在大众点评查到准确的商家营业时间、地址等信息,就会形成相应的认知依赖。
这种基于信任的用户习惯,源于平台长期、持续地提供准确信息所带来的稳定履约体验,这是一种需要时间浇筑的深厚品牌资产。这背后的平台投入是,极其巨大且持续的人力、时间与技术成本,漫长而笨拙的地面推进和数据校验,且这项投入在短期内几乎看不到直接的经济回报。
据悉,大众点评仅在AI智能审核技术每年耗费的识别、审核、运营成本就达数百万,每月机器审核成本也是大量的。
这是典型的重资产、重模式,考验的是长期主义的战略耐心。
坚实的信息基建是所有上层建筑的基石。榜单、丰富评价内容等所有增值服务,都建立在信息坚实的基础之上。
大众点评做榜单、评价等内容产品,也正是建立在尽力确保真实的信息基础之上。这种先保证基础信息真实,再做本地生活决策内容增值的逻辑,让上层产品有了可靠的根基。
未来,大众点评还在持续拓宽信息基建的护城河。此次追加的30亿资金中,重点之一就是推进B端大模型的研发与加速全球化布局。
只有拥有对物理世界精准的数字化映射能力,才能为商家提供更智能的经营分析工具,才能将这套成熟的本地生活信息基建模式成功复制到海外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连接数字需求与物理世界的愿景。
这种日复一日、看似笨拙地努力确保每一条信息“真实”的能力,正是大众点评核心、持久的竞争力。
相关推荐
追加30亿,大众点评要在AI幻觉里坚持「真实」
阿里再战美团:高德推出“扫街榜”直指大众点评
大众点评,“没了”
“高德扫街榜”攻入点评领域, 同日大众点评重启品质外卖
抖音再造“大众点评”?
助力用户发现“旅游度假酒店最优解”,2024年大众点评“必住榜”正式揭晓
1148家“特色旅游度假体验”酒店之选,2024年大众点评“必住榜”主打“发现感”
抖音刺痛美团:再造“大众点评”?
AI,如何走出“知识幻觉”
“大众点评”已去,“高德点评”再起?
网址: 追加30亿,大众点评要在AI幻觉里坚持「真实」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44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