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医药精英论坛,未经械友授权不得转载
你是不是也曾担心,家里老人独自在家不安全?怕他们摔倒没人扶、忘记吃药、整天闷着没人说话?
现在,三位18岁的年轻人Audrey Lo和她的两位伙伴做了一款叫Sam的机器人。
Sam不是我们印象中那种只会机械应答的“机器”,它是一个真正能“主动守护”老人的智能陪伴型机器人。
才上线两天,预订量多到直接把网站挤崩了,不少养老院追着要签B2B合作,有的张口就是:“我们要20台!”
你可能很难想象,这样一个被市场热烈追捧的产品,最初只是Audrey想为自家爷爷奶奶做的一点小事。
不只是“机器人”,更是老人的安全卫士+生活伴侣。
Sam的核心定位非常清晰:24小时主动守护。
它主打两个刚需功能:跌倒检测和自主移动导航。
什么意思?就是说,它不像传统监控摄像头那样“被动”记录,而是能满屋子跑、主动去看老人是否安全。一旦检测到老人跌倒,它会立即发送带实时画面的警报给家属——这种“视觉确认”远比普通报警更让人安心。
除此之外,它还是个靠谱的“小管家”:提醒吃药,记录日程,甚至能传递家人提前录好的语音消息,比如“妈,今天天冷,穿厚外套”。更可爱的是,Sam被设计成能跟老人像朋友一样自然对话。
它支持语音交互,老人根本不用学怎么用,开口就能聊。
外观也做得挺酷,不像医疗设备,反而像个小科技产品,很多老人反而更愿意用它。
不只是进家庭,还能进养老院:“护理人员的最佳副手”。
Sam不仅to C,也能to B。在养老院场景中,它能完成日常安全巡检、紧急情况响应,大大减轻护理员的人力负担。
护理人员经常忙得团团转,而Sam可以:
自动巡房,检查老人状态;突发情况时第一时间发出警报;甚至能带领老人做游戏、聊天互动,提供娱乐功能,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
目前,Sam已经进入50多个家庭,也收到大量养老机构订单。它的多场景适配能力,正是市场爆发的重要原因。
万亿蓝海市场,正被18岁的她一眼看穿。
为什么Sam一推出就爆了?说到底,是因为它戳中了一个全球性的大痛点:老龄化来了,但我们的养老准备还远远不够。
数据显示,到2030年,全球老年人口将达到14亿,但相应的基础设施、护理服务、陪伴资源都极其缺乏。
尤其是“安全+陪伴”这两大需求,至今没有被很好地满足。
Audrey和她年轻的团队没有刻意堆砌复杂功能,而是抓住最核心的点——“我要我的爷爷奶奶安全,也要他们开心。”这种纯粹的用户视角,反而让Sam迅速成了现象级产品。
18岁,第三次创业:从电竞少女到养老科技CEO。
你或许以为Audrey Lo是一战成名,但其实她已经是“创业老手”。13岁那年,因为喜欢游戏,她筹了3.5万美元搞电竞社区,办了143场活动,还赞助队伍打进了世界锦标赛。
之后她回归学业,但在2023年又再度创业——做了个写作教育公司,一度每天只睡3小时,疯狂打推销电话。结果公司做到了月入3万美元,年收60万美元。
但她没有停步。
一次去看奶奶时,她突然意识到:“为什么养老这件事这么难?为什么我们不能用科技改变它?”于是她拉着两位朋友成立了AI公司Quo Labs,Sam从此诞生。
她说:“我想一点一点让世界变得更好”。
如今,Audrey Lo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但她同时扮演着CEO、产品经理、市场推手多个角色。
她说,Sam从一开始的“给爷爷奶奶做的项目”,逐渐变成一项真正的事业。“我发现养老院和老人在安全与陪伴方面,存在着巨大且未被满足的需求。我们正要继续向前走。”
不少网友称赞她们是“用科技温暖世界”的典范,也看好这支年轻团队未来的可能性。
我们常说“科技向善”,但真正能做到的产品并不多。
Sam之所以打动人心,不只是因为它有好的技术,更因为它背后站着一位18岁的女孩——她用自己对家人的爱,看穿了一个万亿规模的蓝海市场。老龄化不是某个国家的问题,它是全球共同面对的挑战。而像Sam这样的产品提醒我们:科技,终该回到人本身。
或许这就是下一代创业者的样子:年轻、敏锐、有爱、敢做。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文中对官方政策的相关解读,仅代表本平台观点,内容以官方文件为准。
械友医疗
医院各科室设备、耗材清单汇总,找产品、对需求,来械友医疗,助你抢占医械市场新机遇!
发布于:山东
相关推荐
美国收紧未成年人社交网站限制:未满18岁须家长同意
一夜爆红的新品牌与看不懂的年轻人:2019年消费大变局
AI伴侣商业化答案,被全球第二大成人网站找到了
TikTok爆红记:“一夜成名”听起来都太慢了
一文看懂养老机器人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养老机器人前景,政协委员们这么看
AI女友,很黄很暴利
不出三五年,养老机器人将彻底颠覆养老业,“活吞”近20万亿元市场?
养老、问诊、心理咨询,和聊天机器人聊聊未来医疗
机器人养老时代,我们准备好了吗?
网址: 网站被订到崩溃!18岁华裔女孩的“AI养老机器人”为何一夜爆红?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42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