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机器之心 (ID:almosthuman2014),编辑:吴昕,作者:关注大模型的,原文标题:《AI能「拍」好电影?五部短片亮相釜山电影节,答案出乎意料》
全AI生成高质量剧情长片已经在技术上成为可能。
去年九月,中国香港动画公司ManyMany Creations Limited的几位年轻主创立下了一个几乎「逆天」的目标——
拍一部真正的剧情短片,至少十五分钟长,而且每个镜头都必须由AI生成。
野心之大,连他们自己都觉得悬。剧本选定后,团队心里依然没底。未曾想,几个月后,答案浮出水面——《九宵》。
AI的「电影时刻」
这部3D短片不仅顺利完成,还成为香港首部全AI短片,并一举入选第30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未来影像」AI电影国际峰会(以下简称「AI电影国际峰会」)。
此次AI电影国际峰会,由字节跳动旗下即梦AI、火山引擎,以及上海电影共同举办。此前三方联合发起的「未来影像计划」已完成全球征集与评审,五部入选作品也被带到峰会平台展映。
没有任何激烈冲突,也没有夸张的肢体语言,近17分钟的剧情全靠「男主」细腻的微表情推动,将内心觉醒一点点呈现出来:从困于日复一日的打工生活,到直面「自由」与「人生意义」的追问。
微表情丰富,情绪转变真实饱满。
哪怕成片长达十几分钟,男主角的形象和场景依然连贯。
睁眼这个大特写,细微肌肉变化(包括耳朵),非常细腻逼真。
与《九宵》一同入围的另外四部短片各有风格,却触及同一个共同点:AI的镜头语言不再只是「生成影像」的展示,而是真正的叙事手段。
《权利游戏》的长镜头,至今让人印象深刻。一个苹果的自然腐坏过程与时间的流逝交织在一起,古代与现代在镜头中无缝转,叙事与视觉奇观被推至高潮。
导演小文与团队直接用即梦AI「组建」出一个虚拟剧组,完成了这部女性主义主题的创作。
长镜头,围绕一颗自然烂掉的苹果,实现时空的丝滑转场。
《小怪物》则用延时手法捕捉失落与怀念,创作者晓薇竟是第一次尝试AI影像。
固定镜头模拟延时摄影,表现出时间飞逝。
在过去,AI作品大多停留在实验性科幻与动画。而这五部入选作品,无论是《权利游戏》、《法体》还是《一目五先生》已经敢于挑战真人叙事,直面女性主义、「平庸之恶」这样的主题。
《法体》、《权利童话》模拟实拍质感。
《一目五先生》甚至用黑白版画风重新演绎清代袁枚《子不语》的同名故事,复古与先锋的张力,被AI一笔笔勾勒出来。
画风很中国,运镜也富有创意。
这些作品背后,是一条迅速成型的工业链。它们都使用了即梦AI,依托火山引擎提供的Seedance(视频生成)、Seedream(图像创作)模型。
一年前,当视频生成模型战火初燃时,就有人预测AI将在一年内达到个人即可制作电影的成熟度。《九宵》与其同伴们,正是这场预测的具象化。
基础模型高速迭代,AI影像在质感、流畅度与真实感上的提升几乎是全面的。但更关键的分水岭在于AI能否能够「读懂」提示词——能否凭文字描述,生成精准的运镜与叙事节奏。如今,这道门槛已经被跨越,AI影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博纳影业的选择:「+AI」与「AI+」
对多数电影公司来说,AI仍是一种值得观望的「未来工具」。但博纳影业选择直接迎上浪潮。
2023年底,博纳成立国内首个AI制作中心,并联合抖音、即梦AI推出科幻短剧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第一季。第二季更是准备升级为大银幕电影,深度应用火山引擎提供的Seendance、Seedream模型,结合博纳在电影工业领域的深厚积累和经验,发展出高效独特的影视AI工作流,该片目前已进入最终制作阶段。
《三星堆:未来启示录》本来是一个计划投资数亿的科幻电影项目。博纳集团影视制作副总经理、AI制作中心负责人曲吉小江回忆说,Sora横空出世后,我们决定用AI来快速验证IP,同时测试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天花板。
在第一季中,从概念设计、分镜绘制到图像转视频,整个生产链条覆盖了AI技术,但这并不意味着「去人工化」。在曲吉小江介绍里,AI更像是提出者,人则负责判断与取舍。
「我们会利用AI的不确定性生成大量的场景与人物,再从中筛选,而不是一开始就人为设定唯一的方向。」她把这种方式称为「AI+」。
《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第一季的第二支预告片。
到了第二季,模式进一步演化为「+AI」:光靠生成式技术已不够,团队开始将传统电影工业的流程(剪辑、调色、特效、后期)重新整合进来。结果是,作品不仅更像一部经过完整工业化打磨的电影,也逐渐接近院线级别的成片水准。
这种模式转变背后,是模型能力的飞跃。曲吉小江坦言,许多最初的难题已被逐步攻克,比如火山引擎提供的Seedream 4.0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跨越。
要做电影,仅靠文生视频并不现实,必须依赖图生视频。Seedream 4.0的多图融合功能让创作者只需提供角色照片和分镜描述,就能批量生成连环画式的分镜,再据此生成视频,保证了画面细节的丰富。博纳AI团队还研发、应用了虚拟人物lora训练集,这个博纳工作流能够让虚拟人物形象在长片叙事作品中保持稳定和一致。
首尾帧功能则解决了一致性与可预测性这两个长期困扰AI视频生成的挑战。如果完全依赖传统特效来实现同样的效果,「CG成本非常高」,她说。
相比之下,《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第二季的制作周期被压缩到一年半至两年,成本也低于传统院线电影。
更重要的是,这些模型开始学会「理解」文化语境。无论是《三星堆:未来启示录》里的文物细节,还是《一目五先生》中的中式服饰与建筑,测试结果显示,即梦与火山引擎在中国元素上的生成准确度正在迅速提升正如曲吉小江所言:现在生成文物的准确性已相对较高。博纳团队在模型生成的基础上,结合电影后期CG特效的手法,让历史和文物呈现能够满足大银幕的基本要求。
不过,前期策划和后期制作依旧遵循成熟的工业化流程。但新模型的能力已经能帮助从业人员快速验证分镜与叙事逻辑,显著降低前期筹备成本。
在后期特效环节,AI潜力也逐渐显现。《法体》中的屠杀与复仇场景证明,AI在营造灾难性场面时不仅能显著节省成本,还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大的试错空间。
国外一些剧集也已开始尝试用AI替代昂贵的特效制作。曲江小吉认为,随着技术的迭代,这些剧集里的AI画面「几乎难以分辨与实拍画面的差别」。
入选作品《法体》中的屠杀与复仇场景。
如今,博纳AI制作中心已经相当一部分应用国产的火山引擎模型。现在,我们是「抓两头」,曲吉小江说。一手是工业化,保证院线电影品质;一手是批量化,探索AI驱动的短剧生产,快速产出,快速验证。
他们基于火山引擎的多模态底座,打造了「博卡短剧平台」与「博卡圆桌—剧本生成平台」,既实现了从「一句话成片」,也被用来发掘年轻的创作者。
超级个体:开麦拉!
这场浪潮并不只属于大公司。正如社会学家李银河在AI电影国际峰会的开幕致辞中所说:「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一次关于表达机会的重新布局。」原本被挡在影像叙事之外的人,如今也有机会讲述自己的故事。
入围本届峰会作品的作者,有一些并非影视科班出身。过去,想执导一部属于自己的作品几乎不可能。现在,只需输入文字与图像,就能把心中的想象变为影像。
小型团队同样能够交出高水准成品。《九宵》就是一个例子:二十多人的团队,却因AI的介入,产能成倍提升。换作传统3D流程,要在半年内完成一段十五到二十分钟、并保持这种质量的作品,几乎不可想象。
AI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意自由,负责美术设计的范家怡曾提到,过去搭建一套完整的3D模型往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现在,只需提供一张概念图,AI便能生成相应的场景和角色。
正因如此,团队得以在剧情中频繁更换人物造型和服装,这在传统制作流程里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九宵》全AI生成,为场景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
《九宵》全AI生成,为角色、服饰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
有了趁手的AI工具,时间和费用成本都被大大压缩,AIGC创新团队AI Talk负责人赵汗青坦言。这让他们得以重新聚焦创意本身,不必再疲于实现某些工业效果。AI Talk是一个只有五六个核心成员的小型工作室,却凭借虚拟歌手Yuri制造出了一次文化现象。
今年6月,Yuri首支原生歌曲《Surreal》上线后迅速走红。流畅的运镜、逼真的唇形同步,以及极具辨识度的虚拟形象,让她在网络上收获了大批歌迷,并很快拿下品牌合作。
Yuri的首支原生歌曲《Surreal》上线后迅速走红。截至目前,这支作品的播放量已突破1100万。
我们一直对AI是否能够构建出一个完整人格感兴趣,赵汗青说,OmniHuman的出现让这一想法变得触手可及。
最初的数字人不过是「一张会动嘴的脸」,身体僵硬。但OmniHuman1.0版本首次实现了自然表现;到了今年的OmniHuman1.5内测,这种「活人感」进一步放大:角色说话时手部会自然配合动作,镜头能够拉近拉远、自由切换角度,甚至在唱歌时,动作与表情会随音乐风格自适应变化。
「我意识到,OmniHuman关心的其实是如何用AI去创造角色。」他说。它指向的,是一种角色资产的技术,而不仅仅是视频生成。
最近,AI Talk团队做了很多短片和MV在线下的大型屏幕上播放。在巨幅投影下,AI生成的画面依旧保持高度的完成度与逼真感。
在幕后,火山引擎Seedream 4.0发挥了关键作用。赵汗青解释说,这一图像模型能够生成4K级别的画面,其清晰度与完成度足以满足电影、广告乃至户外传播等商业与工业领域的标准。过去要实现类似效果,往往需要在本地与云端跑复杂的工作流;如今只需依托模型即可完成。
而火山引擎的Seedance 1.0 Pro则进一步缩短了从创意到成品的时间,让AI内容真正具备了可交付性。
虽然全AI生成高质量剧情长片已经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但「一键生成」——把剧本交给AI,静待成片——还很遥远。
以《九宵》为例,尽管每个镜头均由AI生成,人类演员的介入仍不可或缺:AI会先生成一版演绎,再通过动捕技术修正表演。不同于传统拍摄需要在演员脸上贴满标记点,这一过程几乎全由AI完成,耗时很短。
面对复杂场景与长镜头,人工干预依然不可避免。《小怪物》的创作者选择用即梦AI批量生成「标准件」,建立专属素材库,以确保角色在不同场景下保持一致的风格与特征。
而《九宵》团队则花了四个月反复训练模型,重点测试人物生成的稳定性、背景衔接与多角度绘制的准确度,以达成连戏的要求。
稀缺的,从来不是工具,而是思想
曲吉小江回忆起最初涉足AI视频的日子,大约是一年半甚至两年前。那时,整个行业仍带着明显的抵触。
现在仍有部分电影人,常会下意识地将AI与「真正的艺术」作区分。对他们而言,可能拒绝,才能守住自我认同的一道防线。但影视行业原本固化的规则与生态,却正被一点点改写。
今年三月,美国演员Adrien Brody凭借《粗野派》摘得奥斯卡最佳男主。影片预算不足千万,他的台词却带有极高难度的匈牙利口音——如果没有AI修音,几乎不可能实现。
一个月后,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正式宣布自2026年起,AI参与创作的影片将获得奥斯卡参评资格。
在国内,曲吉小江的态度更为直接。「每个创作者使用AI的深度都不同,」她说,「我希望团队能把它用到极致,触碰到边界。」
博卡短剧平台,成了这种理念的实验场。每个项目的知识库:文字资料、资产内容、人物与场景设定,乃至粉丝互动,都沉淀其中。这个数据库不断被丰富,她将其视为未来的元宇宙雏形。
但明显的技术瓶颈,依然存在。许多电影场景需要三十秒甚至一分钟的长镜头来完成复杂的调度,而现有模型一旦生成超过五秒,画面稳定性就开始急剧下滑,难以支撑叙事的完整性。
曲吉小江依旧乐观,她预言这个瓶颈或许在短时间内就能被突破。要想生成真正逼真的影像,AI不仅需要画面的能力,更要理解物理世界的规律。
比如当下,人物的面部已大体可控,但当演员与坦克、飞机等道具同框时,比例和透视常常失真,让观众一眼便觉不真实。现实拍摄中这些关系自然而然,而AI还要艰难习得。
视频生成的未来,取决于「生成」与「理解」的融合。正如火山引擎总裁谭待在Seedance 1.0 Pro发布时所强调,只有当模型真正掌握物理规律,它才可能生成令人信服的影像。
「工具在变,但我们讲述故事、讲述自己故事的渴望,是永恒的。」在AI国际电影峰会上,曾任《卧虎藏龙》《英雄》制片人的李少伟提醒大家。即便AI的能力持续进化,真正决定作品差异化的,仍是人的艺术鉴赏力与独特创作理念。
当未来越来越多的通用内容由AI自动生成,创作者必须回到那个根本的问题:我与别人究竟有什么不同?
稀缺的,从来不是工具,而是思想与表达。
相关推荐
AI能“拍”好电影?五部短片亮相釜山电影节,答案出乎意料
可灵AI亮相釜山国际电影节 技术实力获韩媒高度评价
600亿票房大佬,挣不到钱仍不敢“躺平”
电影节创投市场的破与立
韩国电影,摇摇欲坠
“我的片子进戛纳了,演员90%是潮汕亲戚”
戛纳拥抱TikTok,电影的末日要来了?
好莱坞、法国新浪潮和电影业的web3化
李少红贾樟柯张吃鱼等首拍AI电影,这场实验能否解锁行业未来?
品牌再抢滩“贺岁短片”,但观众似乎看腻了
网址: AI能“拍”好电影?五部短片亮相釜山电影节,答案出乎意料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42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