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永浩一条 “西贝预制菜太贵太恶心” 的微博,引发持续一周的全民围观: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放话 “起诉”,罗永浩悬赏征集证据,媒体曝后厨用两年期冷冻西兰花,最终西贝致歉整改。数据显示,事件期间西贝日营业额下滑超 300 万元,中产群体品牌信任度显著下降。
这场事件是餐饮行业预制菜信任危机与企业舆情应对不足的缩影,也给管理者提了醒:社交媒体时代,危机应对核心不是争对错,而是管情绪、应需求、建信任。
•9 月 10 日(萌芽期):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舆情局限其粉丝圈,话题阅读不足 500 万,属 “预警级”。
•9 月 11 日(失误期):西贝引国标辩 “非预制菜”,贾国龙放话 “起诉”,# 西贝回应 #登热搜,阅读破 2.3 亿,舆论批 “回避问题”。
•9 月 12-13 日(被动期):西贝发信自证、开放后厨,却被曝冷冻食材等问题,罗永浩 “收尾” 占主动。
•9 月 14 日(复燃期):贾国龙称罗永浩 “黑嘴”,西贝停后厨参观、下架相关套餐,负面评论达 78%。
•9 月 15 日(收尾期):西贝致歉并提整改,但致歉信 “顾客虐我千百遍” 引争议,品牌形象受损。
西贝每轮回应都助推舆情升级,本可 48 小时平息的投诉,演变成一周危机。
西贝纠结 “预制菜国标定义”,却忽略消费者认知 ——“花 100 多要现做体验”。就像顾客嫌奶茶甜,店家硬说 “符合糖标”,只会显 “不懂消费者”。法律合规是底线,舆论沟通核心是共情与回应需求。
贾国龙 “起诉”“黑嘴” 等情绪化言论,把 “产品争议” 变 “个人恩怨”。消费者关心 “体验能否改善”,而非 “创始人与大 V 谁对”,成熟应对中创始人应是 “战略者”,而非 “一线发言人”。
西贝 “晒小票”“开后厨” 却屡曝新问题,本质是无应对框架,被动跟着对方节奏走。正确做法是 “主动设议程”,回应核心问题并引导关注 “改进方案”。
西贝反复强调 “中央厨房先进”,但舆情分析显示,消费者更关心 “知情权”“价格匹配”“诚信”,企业优势若不回应诉求,毫无意义。
同期麻六记 “账号封禁危机” 堪称典范:核心账号被封后 24 小时内,组织 27 家门店员工直播,两天销售额环比增 102.67%。结合案例可提炼 “黄金三板斧”:
预警级别
触发条件
响应时限
责任部门
核心动作
一级(预警)
单平台负面超 50 条,无热搜
1 小时内
客服 + 公关
收信息、初核查
二级(危机)
多平台扩散,话题阅读超 100 万
2 小时内
公关 + 业务 + 高管
定策略、备素材
三级(重大危机)
热搜上榜,主流媒体关注
4 小时内
创始人 + 公关 + 法务
公开回应、同步整改
某咖啡品牌 “过期原料” 事件,依二级预警 2.5 小时回应,24 小时出整改,48 小时降温舆情。
•Acknowledgment(承认):接纳问题,如 “预制菜标识需改进”,而非 “非预制菜”。
•Apology(致歉):为不佳体验道歉,如 “信息不透明致误解,抱歉”,而非 “没错不道歉”。
•Action(行动):明确改进与时间,如 “10 月前完成门店标识升级”,而非 “会重视”。
西贝错把罗永浩当对手,麻六记却将 “账号封禁” 变 “员工能力展示”。正确步骤:
1.定核心矛盾:西贝事件核心是 “消费者知情权与品牌宣传一致性”;
2.转问题视角:将 “预制菜争议” 转 “行业透明化倡议”;
3.落正向行动:麻六记借员工直播塑 “坚韧” 形象。
•信息透明:设 “食材溯源码”,公开来源、工艺;
•过程透明:定期直播后厨、开放参观;
•监督透明:邀消费者、媒体、第三方监督。
1.定发言人:1-2 名固定人员,创始人非必要不直接回应;
2.建话术库:提前定标准话术,保口径一致;
3.设审核机制:高管言论经公关审核,避情绪化。
按 “4 步复盘法”:还原事件→诊断问题→提炼经验→模拟演练。某快递公司借此建 “红橙黄” 预警,客服效率提 40%,危机成本降 30%。
小马识途营销顾问认为,在企业危机后口碑重塑上可落地以下推广项目:
•核心逻辑:针对 “预制菜信任短板”,用可视化内容打破信息差,呼应消费者 “看得见才放心” 需求。
•具体动作:
◦联合短视频平台(抖音、视频号)推出 “后厨 24 小时” 慢直播,聚焦食材处理、菜品制作全流程,标注食材保质期、加工方式,如 “冷冻西兰花解冻→清洗→烹饪” 全记录,配工作人员解说 “为何选冷冻食材(锁鲜需求)、如何保证口感”;
◦发起 #我的西贝美食日记 #UGC 活动,邀请消费者到店拍摄 “从点餐到上菜” 过程,分享体验,品牌筛选优质内容置顶,并赠 “透明厨房体验券”(可参观后厨),借用户真实视角传递信任;
◦制作 “中央厨房探秘” 纪录片,分 3 集(食材采购、标准化加工、冷链运输),在 B 站、西瓜视频上线,邀请食品行业专家出镜解读 “中央厨房工艺优势与安全标准”,弱化 “预制菜” 负面联想,强化 “标准化 = 安全” 认知。
•核心逻辑:让消费者从 “质疑者” 变 “参与者”,通过深度互动增强归属感与信任。
•具体动作:
◦启动 “菜单共创计划”,线上线下征集消费者对菜品(现做 / 预制比例、价格设定、口味调整)的建议,筛选 100 名 “共创官” 参与门店试吃、方案讨论,最终推出 “消费者共创菜单”,标注 “共创菜品” 标识,告知 “该菜品经 100 位消费者参与优化”;
◦组织 “食材溯源之旅”,邀请媒体、KOL 及普通消费者(通过抽奖筛选)实地探访中央厨房、食材供应基地,拍摄 Vlog 记录 “从农场到餐桌” 过程,同步在微博、小红书发布,设置 #跟着西贝寻食材# 话题,引导用户讨论;
◦开展 “亲子美食工坊” 线下活动,在门店设置简易烹饪区,让家长带孩子体验简单菜品制作(如蔬菜沙拉、手工面条),同时讲解食材安全知识,强化 “家庭友好、安全健康” 品牌标签。
•核心逻辑:跳出单一品牌修复,借行业公益提升站位,从 “被动整改” 变 “主动引领”,重塑 “有担当” 形象。
•具体动作:
◦联合中国烹饪协会、食材供应商发起 “预制菜透明化倡议”,发布《餐饮行业预制菜标识规范》,明确预制菜定义、标识方式(菜单标注、门店公示),邀请同行业品牌加入,西贝作为发起方率先落地,通过新闻发布会、行业论坛传递 “推动行业进步” 理念;
◦开展 “食品安全进校园” 公益活动,走进中小学,通过趣味课堂(食材辨别小游戏、食品安全动画)普及饮食安全知识,捐赠 “食品安全科普手册”,同时联动教育部门发布 “校园周边餐饮安全倡议”,强化品牌 “社会责任” 认知;
◦针对 “中产家庭” 核心客群,联合母婴平台(宝宝树、妈妈网)推出 “儿童健康饮食指南”,结合西贝儿童餐产品,提供科学饮食建议,开展 “儿童餐免费试吃” 公益活动,覆盖 10 个城市 200 家门店,吸引家庭用户关注。
•核心逻辑:针对不同受众,用匹配 KOL 传递信任,避免单一 KOL 风险,实现 “精准触达 + 深度说服”。
•具体动作:
◦专业层:邀请食品行业专家(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美食测评博主(侧重 “专业评测” 类,如 “老爸评测”),对西贝整改后的菜品进行 “盲测”“成分分析”,输出《西贝菜品品质评测报告》,在知乎、微信公众号发布,解答 “预制菜是否安全”“现做菜与预制菜口感差异” 等专业问题;
◦体验层:联合生活方式 KOL(如母婴博主、家庭美食博主),到店体验 “透明厨房”“共创菜品”,发布真实体验笔记,侧重 “带娃就餐放心度”“家庭聚餐性价比”,触达中产家庭客群;
◦大众层:合作短视频达人(如探店类、搞笑类),拍摄 “西贝后厨探秘”“共创菜单试吃” 趣味视频,用轻松风格传递 “整改后变化”,覆盖下沉市场,提升品牌曝光。
主动公示菜品制作方式,菜单标注 “中央厨房预制 / 门店现制”,设不同价位选项。
公开中央厨房品控、冷链标准,解说预制菜在安全、口味稳定上的优势,建 “物有所值” 认知。
头部品牌牵头定预制菜分类、标识、品质标准,借行业自律提信任度。
西贝事件虽以致歉收尾,但信任修复需长期行动。舆论场不是拳击台,无需 “非赢即输”,而是沟通场,需 “理解、尊重、解决”。下次遇危机,记住:黄金 4 小时响应、3A 沟通、问题转化,远比 “起诉”“硬刚” 有效。商业世界里,最珍贵的不是嗓门,是消费者的信任。
发布于:北京
相关推荐
从西贝硬刚罗永浩看危机公关:别把舆论场当拳击台
夹在罗永浩和西贝中间的华与华哥俩,“惹了一身骚”
西贝贾国龙,其实和于东来是一类人
西贝贾国龙,别PUA员工和顾客了
西贝大战罗永浩,中产宝妈破防了
罗永浩VS华与华,“营销大师”的皇帝新衣被扒下?
从“预制菜”低讨论度说,网友反感的是西贝贾国龙行事风格
罗永浩退场,西贝能和食客和解吗?
为何西贝在自证和自救之间选择了自杀?
罗永浩就餐的西贝门店客流增加,表象之下更需关注预制菜透明化
网址: 从西贝硬刚罗永浩看危机公关:别把舆论场当拳击台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42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