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云栖大会现场演讲(摄影 陶力)
记者:陶力 实习生林欣宜
编辑:朱益民
9月24日,在2025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明确阐述了AI时代下阿里云的核心战略。
他表示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而AI云是下一代计算机。“大模型将取代传统OS,成为连接用户、软件与AI计算资源的中间层。
他宣布,公司正积极推进3,800亿元的AI基础设施建设,并计划追加更大投入。到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比2022年提升10倍。这一目标预示着阿里云算力投入将指数级增长,为迎接超级人工智能(ASI)时代做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正式发布了其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能力最强的模型Qwen3-Max。该模型的性能表现引人注目,其预览版在权威的LMArena文本排行榜上位列全球第三,超越了GPT-5-Chat。此前公布的2025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阿里云智能集团收入同比增长26%,创下近三年最高增速。公司整体净利润同比增长76%,表明AI投入已开始产生实效。
受到上述信息的刺激,资本市场也给予了积极回应。
9月24日,阿里巴巴港股全天大涨9.14%,股价创下2021年10月以来新高 ,市值一日暴增近3000亿。本月该股已累计上涨超四成,年内涨幅接近翻倍。截至发稿,其总市值达到3.32万亿港元。从美股层面来看,当地时间周一,华尔街明星基金经理“木头姐”凯茜•伍德(Cathie Wood)管理的方舟投资(Ark Investment)也重启对阿里巴巴(BABA.N)持仓,这也是四年来的首次。
这意味着,美国资本市场也开始重新评估中国龙头科技公司,并展现了对阿里巴巴AI转型方向和前景的认可。如何从电商巨头向AI巨头迈进,从吴泳铭的演讲中,可以看出这位掌舵者的思考和战略。
十大要点:
一、AI驱动的智能化革命开启:人工智能正引领一场超越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智能化变革,AGI(通用人工智能)将解放人类潜能,为ASI(超级人工智能)铺平道路。
二、AI发展速度惊人:几年时间AI智力水平从高中生提升至博士生水平,TOKEN消耗每两三个月翻一番,最近一年全球AI行业的投资额超4000亿美元,未来五年全球AI的累计投入将超4万亿美元。
三、AI演进三阶段模型:分为智能涌现(学习人)、自主行动(辅助人)和自我迭代(超越人)三个阶段,我们当下处于自主行动阶段。
四、智能涌现阶段特征:基于互联网数字化知识,大模型具备泛化的智能能力,涌现出通用对话,并发展出思考多步问题的推理能力,AI已经逼近人类各学科测试的顶级水平。
五、自主行动阶段特征:AI具备了在真实世界中行动的能力。通过工具使用能力(Tool Use),AI可以像人一样调用外部软件、接口和物理设备,执行复杂的真实世界任务。由于AI能够辅助人类极大提高生产力,它将快速地渗透到物流、制造、软件、商业、生物医疗、金融、科研等几乎所有行业领域。现在的Agent还比较早期,解决的主要是标准化和短周期的任务,需发展大模型的编码能力(Coding)以解决更复杂、更长周期的任务。
六、自我迭代阶段的两个关键要素:AI连接了真实世界的全量原始数据;Self-learning自主学习。当经过无数次场景执行和结果反馈的循环,AI将自我迭代出超越人类的智能能力,一个早期的超级人工智能(ASI)便会成型。
七、大模型代表的技术平台将会替代现在OS的地位,成为下一代操作系统:LLM将会是承载用户、软件与AI计算资源交互调度的中间层,类比一下,自然语言成为AI时代的“编程语言”,Agent是新的软件等。
八、超级AI云是下一代计算机:数据中心内的计算范式从CPU为核心的传统计算,正在加速转变为以GPU为核心的AI计算范式。未来,全球可能仅存5-6个超级云计算平台。绝大部分AI能力将以Token的形式在云计算网络上产生和输送。Token就是未来的电。
九、阿里巴巴开源战略定位:通义千问开源模型全球下载量超6亿次,衍生模型超17万个,成为全球第一的开源模型矩阵。目标是打造AI时代的“安卓系统”。
十、阿里云全栈AI服务投入:计划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AI基础设施,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能耗规模预计提升10倍,以迎接ASI时代的人机协同未来。
发布于:湖北
相关推荐
36氪专访|阿里达摩院谢宣松:跨媒体、跨技术是视觉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
500亿芯片巨头官宣:成功运行DeepSeek
阿里AI入选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它为何被比尔·盖茨看好?
最前线 | 终于官宣:小鹿中医确定已并入阿里健康
苹果突袭官宣发布会,M3芯片来了?
裁员、亏损、倒闭,2019 十大 AI 失败案例回顾
2020,AI芯片十大关键词
华为nova13正式官宣
阿里官宣:将投3800亿!
腾讯官宣:微信新功能来了,快设置!
网址: 阿里官宣核爆级AI战略,十大要点来了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42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