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Sachin Dev Duggal 和家人搬去了迪拜,却留下了一颗尚未引爆的炸弹。
Duggal 自称为这家从伦敦起步,成长为欧洲最大、最受关注的 AI 独角兽之一的初创公司 Builder.ai “首席魔法师”。当时,他已经面临董事会的各种质疑、公司债务不断增加,这从 Duggal 在 Instagram 上晒出的光鲜生活(摩纳哥游艇、卡普里网球……)上完全看不出来。
Duggal ins 分享
Builder.ai 曾是一家炙手可热的 AI 企业,曾被外媒评为 AI 领域第三大最具创新能力的公司,仅排在 OpenAI 和谷歌 OpenMind 之后。
但从去年冬天起,一切开始急转直下。Builder 董事会发现销售额被严重夸大,首席执行官因此辞职。几个月间,总部位于伦敦、业务遍及印度和美国加州的 Builder 就从一家估值 15 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沦为破产企业。目前,该公司正在特拉华州的法院进行清算。
今年 3 月临危受命出任首席执行官、试图挽救公司的 Manpreet Ratia 表示,“Builder 应当成为各位投资者、员工和高管们的反面教材。在自我定位和宣传时也务必谨慎,否则总有一天要付出代价。”据悉,Ratia 当时加入 Builder.ai 时,公司现金储备仅余 700 万美元,随后又从股东手中筹集了 7500 万美元试图维持运营。
然而据《金融时报》的报道,随着债务不断累积,公司已经没有资金能够继续维持 Builder.ai 的基本运营。在尝试向美国和英国的员工支付工资时,债权人终于扣押了公司新加坡银行账户中的剩余资金。Ratia 当时跟员工们表示,公司尚欠亚马逊 8500 万美元、欠微软 3000 万美元。
来自英国的 Duggal 曾是一位连续创业者。20 年前,他从桌面可视化软件起步开发了一款照片分享应用,并于 2016 年创立了 Builder 的前身 Engineer.ai,旨在尝试为企业提供平台、帮助其轻松获取所需的应用程序和其他软件工具。
最初几年,Builder 并没有大力宣传 AI 定位。2018 年在其获得第一笔大型风险投资时,CEO Sachin Dev Duggal 曾使用 150 个字来描述 Builder,当时“AI”尚不在其中。
“我们创建 Engineer.ai 的初衷是让每个人都能在无需学习编程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想法。本轮融资验证了我们让定制化软件变得轻松无比的理念。此次融资恰逢公司快速增长之际,将推动我们的平台进入主流市场,使 Builder 能够为此前从未出现过的整个企业类别打开大门。”
同样是在 2018 年,全球以“.ai”结尾的网址还不到 15000 个。最早的.ai 顶级域名是为加勒比海岛国安圭拉开发的,后来开始受到想要强调自己立足 AI 的初创企业的欢迎。根据域名统计,今年夏季的.ai 网址创建速度来到日均 1500 个左右。按照目前的速度,到年底前.ai 地址的总数将超过 100 万个。粗略比较一下,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互联网时代成立的在线企业总计约 10000 家。
Builder 的第四轮融资(也是最后一轮)由主权财富基金卡塔尔投资局(QIA)领投,时间在 2023 年。这一次,新闻报告中紧跟公司名称的第三个词就是“AI”。
推动资金大门敞开的催化剂是 2022 年底 ChatGPT 的发布,它点燃了“让大众都能编程”的概念。投资者们总计向该公司投入了 4.5 亿美元资金。除卡塔尔以外,参与的其他投资机构还包括软银旗下 DeepCore 孵化器、微软、好莱坞投资人 Jeffrey Katzenberg、Palo Alto Networks 首席执行官 Nikesh Arora 以及纽约风险投资公司 Insight Partners。但目前各方均未对 Builder 倒闭一事发表评论。
Builder.ai 的营销口号是:让创建网站或应用程序,变得像点外卖一样简单。
Builder 的策略是让 AI 无处不在,最终成就势不可挡的席卷之势。尽管人们确实相信 AI 能够改变生活,但推动其成功的往往是那些老套的宣传。印度咨询公司 One Little Web 最近在其研究中表示,“在 AI 聊天机器人的市场竞争中,持续的媒体报道可不只是简单造势,更是推动产品得到采用和保持增长的动力。”
Builder 牢牢秉持着这一理念。他们把钱花在推广上,而非产品开发上。
去年秋季,该公司参加了在里斯本召开的 Web 峰会。在旧金山 TechCrunch Disrupt 大会上,Builder 成为黄金合作伙伴(第二高的合作级别)。此外,他们也没有缺席在迪拜举行的 Gitex Global 大会。
在这些活动中,该公司展示了“Natasha”,号称是首款 AI 项目管理器。此产品旨在“让创建网站或应用程序,变得像点外卖一样简单。”只要告诉 Natasha 你想要什么,它就能帮我们实现。
据《纽约时报》查阅的内部文件,到 2024 年,随着 AI 浪潮的兴起,Builder 的宣传推广投入达到约 4200 万美元,占其收入的 80%。随着员工增长至 1500 人,其品牌支出在当年就翻了两番。
首席执行官 Duggal 自称是 Builder 的“首席巫师”。他身着幸运毛衣,在各种会议和电视上频频亮相。这件花里胡哨的毛衣也确实让他在观众眼中过目难忘。
Builder.ai 公司创始人 Sachin Dev Duggal 出席 2024 年的卡塔尔 Web 峰会。
他自信地表示,AI 将给全世界带来解放。他在 2023 年接受 CNBC 采访时表示,“当下发生的一切代表着巨大转折,将让人类更具创造力的一面得以发挥。”但如今他拒绝就 Builder 倒闭一事接受采访,他的公关团队也未发表评论。
软件编程曾是一项费力且需要高水平技能的工作,只有训练有素的程序员才能完成。而无需编程即可创建软件的概念,被称为“无代码编程”——或者说新兴术语来讲,即“氛围编程”。可以把部分开发交给 AI,已经成为新的主流认知。
很多媒体开始大肆鼓吹这个路子。《Fast Company》杂志将 Builder 评为 AI 领域第三大最具创新力的公司,比目前全球估值王者英伟达还高出六位。《Fast Company》还专门强调,其参评费并不高,最终结果完全由申请材料评判而定。
《Fast Company》称赞 Builder 巩固了“与摩根大通建立的全新合作伙伴关系,将 Builder 产品销售给这家金融服务巨头的客户群体。”而摩根大通的一位发言人则澄清,Builder 从未成为其供应商。《Fast Company》发言人在评论此事时,称 Builder 的选择“令人遗憾”。
2024 年,Duggal 在英国荣获安永年度企业家奖。主办方表示,该奖项旨在表彰那些“在克服重大障碍过程中,展现出勇气、毅力和韧性”的经营者。Duggal 随后入围全球企业家评选,堪称技术经营领域的奥斯卡奖,但最终未能获奖。安永发言人拒绝对此发表置评。
2018 年,Duggal 聘请了美国高管 Robert Holdheim 来管理公司。Holdheim 的任职只有短短数月。2019 年 2 月,他在洛杉矶起诉了 Engineer.ai 和 Duggal 本人,称自己是因指出了这家初创公司存在的问题而遭解雇。
诉状称,该公司有内外两套账簿,一份是提供给投资者的虚假数据、另一份才是真实数据。Engineer.ai 的实际客户数量并不多,而且相当一部分对产品性能并不满意。Holdheim 更是直言不讳地将这家初创公司跟 Elizabeth Holmes 创立的医疗初创公司 Theranos 进行了比较,称其完全就是在“鱼目混珠”。
Holdheim 还强调他曾就此事与 Duggal 对质,而后者给出的回复是,市场上每个人都在这么干。
Duggal 的说法是,“每家科技初创企业都会夸夸其谈来获取融资——再用充裕的资金来开发技术。”
诉状还提到,Duggal 非常蔑视初创公司强调节俭的传统,反而使用公款过着奢侈的生活,包括在访问洛杉矶期间从希腊带了一位私人厨师。
Engineer.ai 公司当时否认了这些指控。2019 年 10 月,该公司更名为 Builder.ai。Holdheim 称他已经收到和解协议,但具体条款并未公开。总之,无论是这起诉讼、还是 2019 年《华尔街日报》一篇批评 Builder 技术能力的文章,都没有影响到该公司未来几年内的迅速蹿红。Holdheim 拒绝就公司倒闭一事发表置评。
COVID 疫情及随之而来的社交封锁,成为 Builder 发展壮大的主因。
现任公司 CEO Ratia 表示,“一般来讲,投资应该更多投入到业务上。但 COVID 疫情改变了一切,Builder.ai 的故事也由此开始。”
“Builder 应当成为各位投资者、员工和高管们的反面教材。”Ratia 说道。
2023 年,微软向 Builder 投资 3000 万美元。微软称此番合作将“实现两家公司的强强联手,惠及全球企业。”Builder 的小企业客户将使用微软提供的云存储服务。微软公司发言人表示,“目前没有任何消息可以分享”。
去年冬季,Builder 董事会试图搞清公司为何在所谓快速增长之下,现金流却逐渐枯竭。据内部文件和两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财务人士介绍,董事会发现公司收入被严重夸大。
从其中一位知情人士的说法和内部文件来看,该公司 2023 财年的收入报告为 1.57 亿美元,但实际收入仅为 4200 万美元。到 2024 财年,两项数字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报告收入为 2.17 亿美元,但实际收入仅为 5100 万美元。此外,Builder 还出现了债务拖欠问题。该知情人士提到,Builder 尚欠亚马逊云服务 7500 万美元。
董事会调查结束后,Duggal 被扫地出门。来自早期投资方 Jungle Ventures 的 Ratia 曾有计划重振公司,但随着债权人迅速失去信心,申请破产保护成为 Builder 唯一的选择。
“只有我一个人坚守到最后。”Ratia 表示。
今年 5 月,某个似乎与 Builder 毫无关联的社交媒体账号发帖称,该公司压根没有 AI 能力:“Natasha 神经网络其实是由 700 名印度程序员组成。”这一指控广为流传,并在科技界引发轰动:“在 Builder,AI 实际是指印度人。”
实际上,早在 2019 年《华尔街日报》就揭露该平台严重依赖人工承包商而非人工智能。多名前员工形容该公司“全是工程师,没有人工智能”,大部分开发工作都由印度员工手动完成。
当时又有前员工放出“实锤”,表示自己在公司工作两年间,从未见过一个项目真正交付成功,客户普遍愤怒,公司却仍不断推动销售、接单,明知无法兑现承诺。
此外,该公司内部开发体验也被批评为极其混乱和低效。去年,一名一线开发者指出,Builder.ai 的“UI 引擎”无法生成可用代码,样式写法僵硬、结构臃肿,导致手写代码反而更快更可靠。而所谓的“自动化”流程不过是徒有其表,背后仍靠大量人力堆砌完成。
更令人诟病的是,该公司通过各种手段压榨外包开发者的工作时间,如强行缩减工时记录、使用有缺陷的代码分析工具扣除薪酬、拒绝支付真实工时等,造成一线人员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部分开发者因 Builder.ai 拒付费用而被合作公司辞退。
Ratia 6 月反驳了部分说法。他在 LinkedIn 上发帖称,“我们的 AI 真实存在,既非噱头、也非虚张声势。这是一套精密且可大规模推广的系统。”
但他的辩护并未取得什么效果。在一次访谈中,Ratia 表示 Builder 确实应该为引发的混乱承担部分责任。“Builder 在明确定义 AI 方面做得不够好,而且存在过度营销行为。AI 有没有被用于辅助人类工作?确实有。那 AI 取代人类了吗?还不行。”
自从 OpenAI 在 2022 年推出 ChatGPT 并引发轰动以来,企业将自家产品描述为 AI 开始成为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甚至是无法抗拒的压力。
Ratia 坦言,“AI 可以卖钱,但自动化不行。这就是现实。”
Builde 创始人 Duggal 已经离开。今年 5 月,他在 Instagram 上宣称自己转型成为技术顾问,将“以开放方式一对一”分享自己过去几年间在 AI 领域的创业心得。但打开他的顾问页面,会发现其中没有任何内容。
得益于对 AI 技术的憧憬,如今硅谷正经历有史以来最大的繁荣期。在这场狂热中,Builder 的倒闭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这其实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家 AI 企业走向了衰败……
当然,Builder 能不能算 AI 企业仍有待商榷,毕竟 AI 本身就是个模棱两可的表述。只能说初创公司自我标榜 AI 的背后不仅对应着巨大的希望和假设,也有可能是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Pivot to AI 是个专门揭穿热门骗局的网站,其经营者 David Gerard 表示“虚假 AI 在硅谷长期盛行,但随着这波执法的到来,欺诈活动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峰。现在想要找钱可太简单了,只要说出一堆 AI 术语——「机器学习」、「大语言模型」和「这就是未来」就可以,至于有没有真技术反倒不重要。”
就在 Builder 分崩离析的同时,纽约 AI 初创公司 Nate 也迎来了自己的终局。
Nate 是一款购物应用程序,可帮助用户跳过电商网站的结账注释以简化购物体验。在 AI 技术的帮助下,购物爱好者们每天都能省下大量宝贵时间。2020 年春季,COVID 疫情把购物者们困在家中,Nate 也因此拿到了投资者们注入的 4000 万美元。
Nate 公司 CEO Albert Saniger 告诉投资者,该公司的“深度学习模型”将“长短期记忆、自然语言处理和强化学习加以结合”,号称是“一款魔法般的购物应用”。
2022 年,科技新闻网站 The Information 发表一篇文章,称 Nate 根本没有使用 AI,而是由菲律宾的外包商手动完成每笔交易。这引起了监管机构的关注。
今年 4 月,纽约南区联邦检察官办公室以欺诈罪起诉了 Saniger,称他在 AI 应用方面向投资者说谎。法庭记录并未列出他的抗辩和辩护律师。同时担任纽约风险投资公司 Buttercore 合伙人的 Saniger 并未回复置评请求。
无独有偶,旧金山地方法院也在缓慢推进另一起 AI 案件的审理。今年 1 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指控 Alexander Beckman 及其妻子 Valerie Lau Beckman 犯有欺诈罪。Beckman 经营着 GameOn AI 体育聊天公司,妻子则是一位风险投资公司的律师。检察官在法庭文件中称,夫妻二人实现了一项“肆无忌惮且影响范围极广”的计划,具体包括伪造审计报告、伪造银行对账单、伪造收入、盗用身份信息以及挪用数百万美元 GameOn 公款用于支付个人开支,包括两人的婚礼和房产。
院方表示,投资者至少损失了 6000 万美元。Beckman 夫妇拒不认罪,他们的律师也没有回应置评请求。与此同时,三位知悉公司内情的人士表示,Builde 正在接受纽约南区检察官的调查。检察官办公室发言人同样没有回复置评请求。
参考链接:
https://www.nytimes.com/2025/08/31/technology/builder-ai-collapse.html
https://www.infoq.cn/article/tkl6ylbqrtwzettnkjz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前线”,作者:褚杏娟、核子可乐,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AI行业存在泡沫吗?
欺骗投资人8年,这家AI独角兽破产了
硅谷AI公司们最近正在忙什么?
郎咸平:AI 泡沫将会破裂
80%的AI公司,就要凉凉了
AI热潮下重回泡沫时代?中美科技巨头的月亮与六便士
投资人眼中的AI公司还值钱吗? | 超级沙龙
硅谷新潮流:创始人卖掉自己,分钱给员工和股东,公司留个骨架就行
AI“造神运动”终结了?
硅谷AI独角兽,陷入补贴混战
网址: AI公司创始人现跑路迪拜,80%收入烧广告、假账骗投资人,微软都被坑:硅谷的第一个AI大泡沫出现了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41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