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永远有两大学问:一个是分寸,一个就是时机。是做一件事的时机,而非一件事本身,在决定一件事的效果、成败,甚至决定性质。
作者:中外管理传媒 任慧媛 杨光 辛国奇
来源:摘编自中外管理出品《莱克电气的故事与哲理》
哲理的故事:
“你这牌子我听都没听说过,飞利浦的吸尘器也就卖两三百块钱,你这么贵的东西怎么卖得掉?”
2011年的一天,莱克电气董事长倪祖根去和大润发超市渠道方谈吸尘器的入驻合作,结果对方一听说他要卖到1580块钱,便好一顿唏嘘与质疑。
“市场里面没有高价格的产品,并不是因为消费者不需要,而是没有引领消费升级的产品出现,现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客户都有,1000块钱的产品并不算贵,我们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倪祖根不卑不亢地回答道。
渠道方见惯了王婆卖瓜的桥段,所以对倪祖根的说法没有太认真。当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家电市场的渠道阵营中,无论是百货店,还是家电专卖店,排在第一位的全都是国际品牌,往往是飞利浦第一,松下第二,渠道商甚至不收他们的进场费。而既没知名度又没资源的国产品牌根本得不到重视。
所以那个时候,“国货”与“高单价”的确是很难挂钩的。
但倪祖根对“高单价”如此坦然自信的背后,自有他的道理。首先,自2009年开始,莱克电气在原有ODM的基础上做起了自主品牌(OBM),以期实现内外销并举,“两条腿走路”。当时倪祖根就明确提出:聚势打造专家品牌,跻身高端领域,大有要打破大佬格局的决心。
其次,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人们逐渐从简单粗暴的排浪式消费转向强调品位、品质的新型消费,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个人愿意为高端产品买单。所以,当各家都在卷价格时,“价格更便宜”已经很难引起消费者的认同,毕竟吸尘器虽然是轻家电但仍属于非消耗品的大件,消费者比起“便宜的”更倾向于买“更好的,哪怕更贵的”。
那就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倪祖根趁热打铁,号召大润发60多名产品经理前去莱克电气的工厂体验了一番。宽敞明亮的厂房和高端智能的生产线,瞬间让那些经理们眼前一亮。
更重要的是,当时市场上大部分的吸尘器机型还都在迎合国外用户吸地毯的需求,而国内的使用场景以地板居多。莱克电气的吸尘器从国内消费者需求出发,是一款为中国人量身定制的“能擦地板的吸尘器”,这便是稀缺,定价定到天花板也是完全合理的。
不虚此行!大润发的经理们到莱克实地走访了一圈之后,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从原来的质疑甚至不屑变成了愿意一试。就这样,莱克的吸尘器得以进入大润发,大润发也破天荒地第一次卖起了价位超过1000元的吸尘器,并由此开了“高档”的先河。
推出这款产品之后,莱克就马上升级产品,把吸尘器的风动地刷升级成电动地刷。把平均单价又一步拉升,从1580元到2199元,后续的升级再拉升到3999元。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品牌敢去定这种价格。虽然,这个产品的销量一开始也并不算高,但是,它带动了定价2199元产品的销售。半年时间,2199元的产品就成为了吸尘器单品销售额的第一名。
这就是大众消费者“爱买贵价品牌的便宜线”的心理因素,就如同在宝马的各车型销售占比里,NO.1是宝马3系,是一样的道理。
莱克一下子拉高了国民对于国产吸尘器价格接受度的天花板。产品在市场上有了好的表现以后,渠道就开始重视了,后面再进入苏宁、国美,阻力就小多了。
最终,仅仅用了两年时间,莱克电气被认为“曲高和寡”的高价吸尘器的市场占有率就从0火箭般地达到了15%以上。莱克产品在市场上有了优秀的表现以后,各渠道商也不敢再小觑,合作接踵而至。
又过了两年,莱克一举将飞利浦拉下神坛,取而代之,坐上了国内吸尘器领域的头把交椅,直到今天。
故事的哲理:
中国市场经济走过的30年里,围绕创新可以大体以5年为单位,划分为“机制创新”“思维创新”“使命创新”“内功创新”“品牌创新”“逆境创新”六个阶段。而当入世走过大约10年,开放红利充分释放时,就意味着产品供给从局部紧缺走向了全面过剩,消费需求也一定会从“将就”转向“讲究”,进而个性化需求的“长尾”,已经可以支撑起新品类和新品牌——这时,就必然会催生大量的“品牌创新”。
里斯与特劳特的定位理论,在诞生几十年后,也就是在“这时”,才与中国企业、中国社会擦出了绚烂的火花。从一瓶几块钱的王老吉凉茶,到一辆十几万的哈弗SUV,都是殊途同归的“应运而生”。
因此,人生永远有两大学问:一个是分寸,一个就是时机。是做一件事的时机,而非一件事本身,在决定一件事的效果、成败,甚至决定性质。而莱克选择了在品牌创新“最火热的时机爆发前夕”,果断发力“高端自有品牌”,就意味着它抓住了最佳的战略升级时机,有机会赢得打造高端品牌的最大红利。(杨光)
发布于:北京
相关推荐
一个华裔工程师的逆袭:从矿工之子到亿万富翁
LG能源的逆袭之路能否持久?
从“手工作坊”到“制衣工厂”的逆袭之路
从“圈名医”到“圈用户”,新型中医馆就是这么逆袭市场的
底层青年逆袭之路的破碎,从培训机构这些敛财骗局开始
微软的逆袭
高通射频前端业务的逆袭:从默默无闻,到涉嫌垄断
从花西子到蜂花,国货应该怎么做?
三星手机中国市场沉浮:被国产品牌吊打4年,想靠5G逆袭
ASML:从飞利浦弃儿到光刻之王
网址: 从被嘲“杂牌”到干掉飞利浦!一个国货的逆袭之路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40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