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AI 搜索抢流量,教育机构能等吗?

AI 搜索抢流量,教育机构能等吗?

2025 年,教育行业的流量格局正被悄然改写。

当 3 亿用户涌向 DeepSeek、豆包、元宝等 AI 平台获取教育信息时,教育流量的「权力中心」正在发生转移。家长和学生不再依赖传统搜索的「筛选链接」方式,而是习惯于直接向 AI 提问并获取整合答案。

QuestMobile 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3 月,AI 原生 App 活跃用户数达 2.7 亿,同比增长 536.8%;DeepSeek以1.94亿月活领跑,豆包 1.16 亿、元宝 4164 万,总用户规模突破 3 亿,增速远超百度、小红书等传统平台。全球范围内,ChatGPT 与 Perplexity 等新入口的使用量同样呈爆发式增长。这场由生成式 AI 引发的搜索范式迁移,正在重构教育行业的流量格局。流量入口的转移,也催生了一个新名词——GEO(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生成式引擎优化)。

十多年前,教育机构老板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做 SEO」。如今,新的提法正悄然进入他们的年度KPI清单——「如何做 GEO」。在生成式 AI 重塑搜索引擎入口的浪潮中,这个概念被推到台前。然而,与电商、内容等领域的迅速跟进相比,教育行业的反应显得谨慎而复杂。

从观望到试水:教育机构的 KPI与流量焦虑

「这个事儿感觉很新,但我们还在看。」一位头部 K12 培训机构市场负责人坦言。「我们早就关注到 GEO 的趋势,但问题是,我们现在连 AI SEO 的打法都还没完全跑通。」教育机构面对的不仅是技术门槛,还有认知门槛,比如内部团队需要先理解大模型驱动的搜索逻辑变化,才能判断哪些关键词、哪些场景值得争夺。

生成式 AI 带来的搜索流量新规则,确实有可能改写行业的获客逻辑,但要真正投入资源去做,大部分人依然在犹豫。有人担心,这是又一轮「平台红利故事」,看似热闹,投入回报却难以保证;也有人质疑,教育的复杂决策周期和长链路转化,未必能像快消、旅游等领域那样快速兑现GEO带来的流量变现。

有人担心投入回报难以量化,尤其是在 AI 平台的算法透明度不高、排名逻辑随时可能调整的情况下;有人质疑家长会不会真把AI当作首选信息入口,毕竟口碑和熟人推荐在教育消费决策中依旧有影响力;还有人顾虑,「万一 AI 给出的是竞争对手的答案,我们岂不是白白替别人做嫁衣。」

这种迟疑背后,有着教育行业长期的惯性。过去,SEO 的世界是相对稳定的,比如投放、关键词、外链、内容优化,机构可以用时间和预算堆出可预期的排名。但在AI搜索中,这一切都被打散了,用户不再需要点击十个蓝色链接,而是直接读一段生成答案;品牌曝光的机会,从列表竞争变成了算法生成的「首屏推荐权」。

「GEO 听起来很美,但我们现在的流量问题,并不是简单靠搜索能解决的。」一位职业教育的市场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在试水用 AI 生成内容做长尾关键词覆盖,但投放预算依然谨慎。「职业教育的用户更看重专业性和可信度,如果 GEO 输出的内容不能体现品牌调性,反而可能伤害口碑。」教育产品的决策链条长、用户需求多变,仅靠出现在AI搜索结果的「第一屏」未必能显著提升报名转化率。

这也延伸出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是先把已有的 SEO 体系升级为 AI SEO,还是直接押注 GEO ?

GEO的核心逻辑:被 AI「直接引用」

GEO 与传统 SEO 的最大区别,在于其优化对象是生成式引擎的内容理解与引用概率。

过去的搜索依赖「关键词—索引—链接」模式,优化策略围绕关键词密度、结构化数据、外链建设展开;而 GEO 要做的,是让 AI 模型在理解、提炼内容时,优先捕捉并引用品牌信息。

一是在内容生产阶段,通过嵌入明确、精炼的品牌标签和领域权威信息,提升模型的识别与调用概率;二是在提示词训练与知识库构建中,模拟用户真实提问场景,提高 AI 生成答案中出现品牌信息的频率;三是持续监测生成结果,根据引用权重和排名变化迭代内容结构。

简单来说,SEO 优化的是「被人搜到的几率」,而 GEO 优化的是「被 AI 直接引用的几率」。这也是为什么过去靠买量和投放获取流量的教育机构,在AI时代反而更容易「隐形」,因为他们的内容并未进入 AI 的知识调用体系。

一家已经开展 GEO 布局的在线教育公司给出了他们的策略。2025 年 2 月,他们判断窗口已至,正式启动 GEO 项目,将其视作 AI 时代的流量关键口。「转化效果不仅稳定,在 ROI 上甚至明显优于行业普遍视作标杆的小红书投放。」该负责人补充,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配合呼叫中心团队,与家长电话沟通时主动引导其使用 AI 搜索特定关键词,从而触发品牌内容的优先展示,转化效果进一步提升。

虽然 GEO 与传统 SEO 一样,目标都是让内容优先呈现,但两者的逻辑存在根本差异。SEO 优化的是网页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而 GEO 则要针对 AI 原生的对话式、生成式结果进行优化,其核心在于如何在 AI 回答中被看见、被引用、被推荐。

首先,将过往的海量课程介绍、案例报道、家长评价重新结构化,打散成更符合 AI 理解的知识单元,并标注核心标签;其次,针对家长常见的搜索意图(如「初中物理提分方法」「托福听力突破技巧」),设计成高覆盖率的内容矩阵;最后,定期测试主流AI搜索平台的回答结果,并通过数据回流调整内容。

教育机构如何在 SEO 上落地?一是优化品牌词与品类词排名,让 AI 在推荐时优先提及机构;二是输出高权威、可引用的内容,并分发到 AI 高频抓取的平台;三是在招生转化中引导家长现场用 AI 搜索验证,借助即时的正面推荐提升信任感与决策效率。

GEO 并非一次性投放,而是一个「内容-模型-反馈」的持续闭环。尤其在教育场景中,课程科目、考试政策、学习方法等信息的更新频率高,如果不能形成长期优化机制,即便一时进入了AI的答案列表,也会很快被新的信息替代。

当红杉押注GEO,教育行业还在观望

趋势并不会因犹豫而停滞。全球资本的目光,已经开始聚焦这片新兴的战场。

近期,专注 AI 搜索优化的营销平台 Profound,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完成了由红杉资本领投的 3500 万美元 B 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达到 5850 万美元。红杉在声明中指出,搜索正在从「蓝色链接」过渡到「AI 回答」,品牌必须在 AI 对话的首屏站稳脚跟。这一判断,与十多年前他们押注云计算基础设施时的逻辑如出一辙。只是这一次,承载流量的「底层基础设施」变成了AI生成引擎。

对于教育行业来说,这也是一个信号。

一位业内人士判断,教育行业的高客单价属性和信息密集度,使其与 GEO 天然契合。无论是选课、选机构、找资料,还是留学、考证、兴趣培训,用户在做决定前都会经历一轮信息检索。过去,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百度、知乎、小红书等平台,如今,它正越来越多地转移到 ChatGPT、豆包这样的智能体上。

对教育机构而言,能否出现在 AI 生成的首批答案中,意味着能否在最短的决策链路中被优先选择。而要做到这一点,内容必须具备结构化、可引用、权威可信等特征,这与教育行业长期积累的专业性和信任度要求高度一致。

当家长获取信息的习惯被 AI 入口固化,排名靠前的品牌会享受持续的信任溢价,而后来者将面临高成本的「逆袭」难度。现实是,AI 搜索的结果不像传统搜索那样有多个点击机会,它更像一个「赢家通吃」的场景,一旦错过早期布局,可能就意味着在关键入口上失去存在感。

高客单价、长决策周期的赛道应优先布局 AISEO。 在 K12 学科培优(尤其初高中)、职业教育(技能提升、资格认证)、留学服务、考研考公等领域,其战略价值最为凸显。这些赛道客单价高、用户决策谨慎、信息搜寻需求旺盛,AI 生成的「一站式答案」对最终决策的影响权重极大。

传统的教育营销战场聚焦于搜索引擎排名、信息流广告位、应用商店榜单的争夺。而未来的竞争核心,将彻底转向争夺在 AI 生成的「最佳答案」中的权重与推荐位。用户行为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他们不再需要「点击链接」,而是直接「采纳答案」。因此,品牌在AI知识图谱中的权威性、关联性、信息完整性,将直接等同于流量与转化。

不过也有人保留质疑态度。GEO 在教育场景的商业化路径仍需验证,「教育的搜索,不是一次性消费,而是长周期信任积累,这和大多数 GEO 的商业逻辑并不完全一致。」

对行业而言,真正的机会或许并不在于「一步到位」的爆发式转化,而在于「慢热型」渗透——先利用 GEO 提升品牌在目标用户初步咨询阶段的可见度,再依托长期信任链条完成最终转化。

如果未来能出现成熟的 GEO 数据分析工具,并有针对教育行业的案例验证,行业的采纳速度会明显提升。总体来看,GEO 在教育领域的落地还需要经历一段认知与验证的周期,但一旦模型生成内容的排名机制、数据追踪方法与 ROI 路径逐步清晰,这将很可能成为教育机构品牌建设与获客布局中的重要补充战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多鲸”(ID:DJEDUINNO),作者:两王今 、小春,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AI 搜索抢流量,教育机构能等吗?
中国搜索举办“元宇宙数字教育AI赋能论坛”,聚焦“AI赋能教育”
2025,AI改写搜索:流量去哪儿?内容行业的两条活法
字节跳动能“教育”教育行业吗?
头部的教育机构也开始内卷了?
头条向C,能走向伟大吗?
搜索下半场:微信要做大搜索吗?
AI改写流量逻辑:谷歌搜索地位受挑战,网站流量骤减引变革浪潮
百度、头条、腾讯围猎互联网教育:左手流量,右手技术
新华社:“去哪儿”等APP扎堆有偿抢票,靠谱吗?

网址: AI 搜索抢流量,教育机构能等吗?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40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