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真故研究室
撰文 | 赵 芮
编辑 | 张 霞
势能决定速度。进入AI行业,无疑就是搭上了时代电梯。能加入Manus的研发团队,几乎等于拿到腾空而起的机会。
何斯(化名),体验过这种坐上云霄飞车的滋味。一年前,这位自学AI应用开发的大三学生,在技术社群偶然结识了Manus创始人肖弘,并因此获得实习机会。当Manus以颠覆性产品横空出世时,她一度感到自己是抢跑进时代浪潮里的幸运儿。
200多天后,这列疾驰的快车骤然转向。因为要谋求国际化发展,肖弘决定把公司迁往新加坡,国内员工被大规模裁撤。何斯顺其自然,结束了实习。
从风口到风暴,Manus的起跌,常常会让她产生震荡之感。这是她进入社会前,第一份AI工作经历。她感觉理想被现实淹没。
以下是她的讲述。
#01
公司陷入搬迁疑云
“Manus跑路”的新闻席卷社交媒体时,我正在旅行途中。“败落”“润了”等词汇,刺得我本能地关掉了页面。
多数媒体用“突然”“惊爆”等词形容Manus的搬迁,作为内部人员,其实在6月就隐约感知到这一动向。
当时,我发现老板和高管们来公司的次数明显减少。以前他们每天准时到公司,固定参加周会,但那阵子不再出现。吃饭时,偶尔能听到同事私下议论:“公司可能要搬了。”
虽然管理层和员工都在努力克制,但公司始终有种沉闷的氛围。搬迁这事儿,好像好多人已经心照不宣。
焦灼的情绪,其实早在今年3月底Manus正备受瞩目时就已显现。一夜爆红后,各种风险和压力接踵而至。当时,老板和同事们为了完善产品问题,整天忙到焦头烂额。
后续管理层频繁外出,事后回想很可能是去国外出差。但搬迁是否确定,需要调动多少人,谁也说不清楚。对于公司还能留在国内,我尚且抱有一丝侥幸。
直到6月中旬,有一天老板肖弘突然回到公司。从他和主管的谈话中,我意识到他可能是去提前踩点了。从他的语气中,我能感觉到许多无奈。
肖弘原本是个有些微胖的人,总是笑盈盈。6月份那次见面,我发现他明显瘦了一圈,两条下颌线清晰了许多。
靴子终于落地是在6月底。通过一次突然的线上会议,技术总监向我们传达了公司即将搬迁的决定。印象中,大家都异常平静。
7月后,突然需要大量裁员。我所在的研发部是公司核心部门,大部分同事都不在裁员名单里。他们都将跟随公司迁往新加坡。虽有不舍,但考虑到公司产品一直都是面向全球市场,这对他们来说应该是更好的发展机会。
祝福的同时,我也担忧过他们的语言问题。印象中他们的英语都不太好,包括老板在内。后来通过媒体报道,才知道他为了去新加坡,专门学了几个月的英语。
公司下达通知后,我跟同事们没有正式地告别。他们已经像是我的老师和朋友一样,我不想跟他们说再见。
我们保留了自己的小群。解除了工作关系后,群里的氛围反倒更轻松了,彻底变成了八卦、闲聊和日常分享的地方。
对于公司撤离一事,7月10日,肖弘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想要在全球化的市场里做好产品,有很多不是来自业务本身和用户价值本身的烦恼,偶尔也会想起上大学时的偶像发饭否的那句话,‘多少艰苦不可告人’。 ”
我能理解他。
#02
结识肖弘,亲历Manus诞生
武汉市光谷广场聚集了众多高新科技企业,穿过南大门的一排樱花树,就是蝴蝶效应(Manus母公司)的总部大楼。
报到的第一天,部门主管带我来到一个临窗的工位。从这间三十层高的办公室俯瞰,我好像看到了自己如日方升的未来。
当时是2024年底,我还是个正在读大三的学生。能进入这家公司实习,实属难得。一切要从我偶然进入一个技术社群,结识了肖弘说起。
2022年,我考入了武汉一所985高校的工科专业。入学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本专业的知识。那时,人工智能的概念开始在国内兴起,我常常在课上翻阅相关资讯。
后来,ChatGPT、Kimi等应用相继问世,彻底点燃了我的研究兴趣。大二这一年,毫无计算机基础的我从基础编程语法开始,自学起AI应用开发技术。
某天晚上,通过一篇公号文章我进入了一个AI交流社群,从此正式闯进了行业大门。
群里纯粹的学习氛围让我印象深刻。每天,群友们都会自发分享行业动态和学术论文等资源,从模型技术、产品开发到创业实践,知无不言。跟着他们,我不仅学习到AI应用开发的技能,还接触到很多前沿的AI产品和企业。蝴蝶效应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我最常用的AI浏览器插件,正是蝴蝶效应的出海产品Monica。
创始人肖宏也在群内。他说话喜欢加“~”符号,还经常发卡通熊表情包。如果不是有人介绍,我完全想不到他竟然是Monica的开发者。
在我看来,他很聪明。能够绕过算力与研发的短板,通过快速整合现有技术,抓住创业的窗口期。我想向他学习。
怀着忐忑的心情,我添加了肖弘的微信,没想到对方迅速通过了申请。我第一时间发送了简历,向他争取实习机会。大概是我对Monica的了解和喜爱,打动了他,面试顺利通过。
我所在的研发部空间有限,三排桌子上挤满了电脑屏幕。从上班到休息,同事们除了敲键盘就是谈技术。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配合同事编写代码,经常语句不规范或逻辑不通,需要反复修改。我身边的技术极客们,则能很快迭代好一个完整功能。有时产品无法如期上线,他们也能平常心面对。令我钦佩。
Manus项目的启动打破了原有的平静。部门的工作节奏骤然加快,办公环境也比以往嘈杂了许多。每天午后,关于需求讨论和技术方案的争论声此起彼伏。团队成员们甚至调整了生物钟,没日没夜查论文、讨论技术。
当时,行业对智能体仅有概念雏形,尚未形成统一的产品形态共识。而Manus,正是我们团队对这一概念的具象化尝试。
项目应该是在2024年年底敲定的。不久后的公司年会上,肖弘拿起话筒说道:“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处于领先地位时,就要进行更激进的创新。我们要乘上新时代的第一班车。”
这番话激情澎湃,我却有点犯嘀咕:行业中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我们真的有能力做创新、领先的东西吗?
同事们的干劲逐渐给了我信心。那段时间,我经常在会议系统上,看到深夜还有人发起会议。随着团队节奏的推进,我也逐渐进入状态,代码能力显著提升,返工修改的部分越来越少。那阵子我忙得不可开交,晚上回宿舍倒头便睡。
今年2月左右,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Aha Moment”。产品测试中,我们发现Manus能自主调用快捷键浏览社交媒体视频。这意味着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它可以自主执行任务了。我们离想要的智能体只剩一步之遥。
那天晚上,我在公司加班到凌晨,刚好碰到同样加班的技术总监,他便开车送我回家。快下车时,他突然看着我,很认真地说了一句:“我们会成为和DeepSeek一样伟大的团队。”
这句话在我心中久久回荡。
3月5日晚,距离Manus十点钟上线还有十几分钟时,我们与北京分公司的同事们进行视频连线。通过一台大显示屏,大家激动地欢呼,准备共同见证Manus的诞生。
“5,4,3,2,1!”
肖弘和几个同事拧开了手里的礼花筒,彩色碎片瞬间蹦出,散落在我们身上,人人都像是披红挂彩。肖弘开心地又蹦又跳,从队伍最前方一路跳跃到后方。
身处其中,我倍感荣幸。心想,这就是一个伟大的团队吧。
#03
逐渐失控
后续的故事,大家都知道——Manus刷屏了。
网络上铺天盖地都是它“颠覆性”“全球第一”“首个通用智能体”的报道标题。一夜之间,它占据各大平台热点榜单,在AI圈引发热议。
我们也像DeepSeek面世时一样,轰动全球了吗?我感觉有些不真实。
更令人应接不暇的是,谩骂和质疑也随之而至。因为并非自研大模型,我们的产品被片面定义为“套壳”。邀请码内测的方式更是沦为了众矢之的。
我开始有些不安,事态发展好像已经超出了预期。
主管告诉我们,舆论环境复杂,不要擅自回应,以防节外生枝。但说实话,当时我们确实无暇回复。
产品刚上线需要持续优化,24小时都需要专人值守。特别是服务器问题频发,平均每小时就会触发一次警报,主管甚至不得不守在工位旁随时待命,吃饭都是同事买上来,随便扒拉两口就结束。睡眠也无法保证。每天早晚我们都要在公司测量血压,监控身体状况。
最令我痛心的是,内测码被倒卖的事情。从内测码收费到有人在闲鱼上以近10万元的高价售卖,我们无端背负上了“饥饿营销”的骂名。事实上,这些钱从来没进入过公司口袋。
有一天中午,我到餐馆吃饭,刚坐下就听到对桌的人在骂Manus是水货,说我们是在炒作内测邀请码价格。学校的微信群里也有不少人指责Manus,有人知道我在Manus实习,直接找我争论。
争议不断的同时,更令人不安的是其他麻烦也接踵而至。陆续有同事收到竞争对手的挖角邀约,甚至有人专门蹲在公司楼下,找同事搭话套取信息。这让我更加不敢对外发表看法。有一次实在压抑不住了,我去找学校的心理医生宣泄了一场,紧绷的情绪才得到缓解。
我的心情如过山车般剧烈波动,老板肖弘却很淡然。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他始终保持缄默。唯一一次表态,是到研发部的办公区说了句:“大家还是专注产品迭代,不要被网上的话分了心。”
从他的身上,我又学到了一些新东西。我意识到,创业远不是做产品、搞技术这么简单。创业是一门生意,充斥着各种不可控的因素。肖弘身上的压力,我一个实习生很难真正体会。
有一次,联合创始人告诉我们,老板突然给他打电话,交代说如果自己出了什么事,让我们不要管,继续往前冲。我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只知道那阵子肖弘压力很大,好像在路上差点撞到人。
等到5月后,公司终于逐渐淡出舆论风波。业务刚刚稳定,又传出了搬迁的消息。那种无力感再次袭来。但经历过Manus风评的大起大落,我已经能够接受。
Manus这段经历,是我第一次深度接近职场。这段故事太过跌宕起伏,21岁的我面对这场职场震荡,还不具备足够的定力。我投入了很多感情,也收获了很多风景。Manus面世当天绽放的烟花,至今在我脑中鸣响。我依旧觉得能亲历这些,何其有幸。
最近,我正在参加秋招。因为Manus的这段实习经历,有不少互联网大厂和AI出海创企给了我工作机会。
不过,我很难再像半年前那样兴奋了。
发布于:北京
相关推荐
裁员与外迁,我在Manus工作的200多天
我们为何集体误判了Manus:AI泡沫,才刚开始破裂
Manus回应裁员传闻:对部分业务团队进行调整
Manus“删博、裁员、跑路新加坡”后,创始人首次复盘经验教训
从风口到风暴,Manus的130天
狂热过后,我和几位硬件工程师聊了聊Manus 的价值和意义
Manus估值36亿了?
独家爆料:Manus的真实“营销”方案和时间线
Manus的狂热和争议之后:这是智能体的胜利吗?
海外AI圈,开始讨论Manus
网址: 裁员与外迁,我在Manus工作的200多天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39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