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聊个炸场的事儿——浙大教授最近放了句狠话:"华为做的事,过去30年我们可能连想都不敢想,整个中关村都没法和它比。" 这话一出来,评论区直接炸锅了:"教授您喝高了吧?中关村不是中国科技的牌面吗?百度、联想、小米不都从那儿出来的?怎么就被华为甩身后了?" 先别急着骂,也别忙着吹,今天咱不端着,就用大白话掰扯掰扯:华为这30年到底干了啥"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中关村真的掉队了?更重要的是——中国科技企业到底该学华为"死磕硬骨头",还是继续走"模式创新赚快钱"的老路?
一、先破个题:中关村到底输在哪儿?不是缺钱,是缺"笨心思"
咱先说说中关村。在咱老百姓印象里,中关村就是"中国硅谷"的代名词:上世纪80年代是"电子一条街",卖电脑、攒零件,赚钱跟捡钱似的;后来互联网时代,百度、搜狐、新浪在这儿崛起,成了"中国互联网的摇篮";再到后来,小米、美团、字节跳动也从这儿冒出来,一个个都是估值千亿的巨头。按理说,家底这么厚,怎么就被华为比下去了?
问题就出在"家底"上。中关村的企业,大多走的是"轻资产、快周转"的路子。早期卖电子零件,靠的是信息差和渠道;后来搞互联网,靠的是流量和商业模式——说白了,都是"把别人的技术拿来,换个壳子赚差价"。最典型的就是联想,当年靠"贸工技"(贸易-工业-技术)发家,电脑卖得风生水起,但核心芯片、操作系统全是别人的,结果到今天,电脑业务还是那个老样子,没什么长进。
反观华为,从出生那天起就走了条"反人类"的路。1987年任正非拿2万块钱在深圳创业,别人都在倒腾电子表、收音机的时候,他偏要做通信设备。那时候中国通信市场被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垄断,华为就像个小作坊,去农村、去非洲这些巨头看不上的地方"啃硬骨头"。别人搞贸易一年赚几百万,华为砸钱搞研发,第一年就亏了,任正非自己都说"天天担心公司明天就倒闭"。
这两种路径,说白了就是"聪明钱"和"笨功夫"的较量。中关村的"聪明钱"想的是"怎么快速变现",华为的"笨功夫"想的是"怎么把技术捏在自己手里"。30年过去,结果出来了:靠"聪明钱"的企业,要么被新模式淘汰(比如当年的电商巨头当当网),要么卡在技术瓶颈上不去(比如某手机厂商芯片被卡脖子后销量暴跌);而华为呢?愣是把自己从"农村包围城市"的小作坊,干成了能跟高通、苹果掰手腕的全球科技巨头。
二、1797亿研发投入:不是数字大,是"敢把钱扔进无底洞"的狠劲
咱老百姓看华为,最直观的就是那串吓人的研发数字:2024年投了1797亿,占营收的20.8%;近十年累计超1.2万亿。咱先把这数字换算成"人话":1797亿,相当于每天扔5个亿,一年365天不打烊;1.2万亿,能建12个鸟巢,或者让全国人民每人分800多块钱。但比数字更吓人的,是华为敢把钱往"看不见回报"的地方砸。
别的企业研发是"摘桃子"——专挑快成熟的技术,稍微改进一下就能赚钱。比如某互联网公司,一年研发投入也不少,但90%都花在"怎么让你多刷10分钟短视频"、"怎么让你多买两单货"上,核心技术还是那套算法推荐,换汤不换药。
华为研发是"挖水井"——明明可以买现成的技术,偏要自己打井。就说5G吧,2010年前后,全球通信巨头都觉得4G够用了,没必要搞5G。华为偏不信邪,拉了2000多个工程师,一头扎进实验室,一砸就是十年。那时候没人知道5G能干嘛,客户不买账,同行嘲笑"瞎折腾",但华为就是硬扛。结果呢?到2024年,华为5G标准必要专利占全球15%,相当于"5G规则得按华为的来",全球建5G基站,不用华为的技术都不行。这哪是"研发",简直是"赌未来"——而且赌赢了。
更绝的是,华为的研发不搞"单点突破",而是"全家桶"式布局。从通信基站(占全球40%份额)到手机芯片(麒麟系列),从操作系统(鸿蒙)到云计算(华为云),甚至汽车智能驾驶(ADS 3.0),形成了"云-网-端-边-芯"的完整生态。这就好比别人是开小卖部的,今天卖零食明天卖饮料,啥火卖啥;华为是开炼钢厂的,从采矿、炼铁到炼钢、造零件,全链条自己干,别人想卡脖子都找不到地方下手。
三、鸿蒙和芯片:被卡脖子后,华为为什么能"越挨揍越能打"?
要说华为最让人"惊掉下巴"的,还是被美国制裁后的表现。2019年美国一纸禁令,不准华为用谷歌服务,不准台积电给华为代工芯片,相当于把华为的"左膀右臂"全砍了。当时多少人说"华为完了",结果呢?华为反手掏出了鸿蒙系统,现在成了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芯片被断供,就用DUV光刻机硬生生做出了接近4nm性能的昇腾910C、麒麟9030——这哪是"突围",简直是"在悬崖上盖房子"。
咱先说说鸿蒙。2019年刚出来的时候,多少人骂"套壳安卓"?"人家安卓、iOS都发展十几年了,你一个新系统能有啥生态?" 结果华为硬是用"笨办法"打脸:第一年给开发者发钱,只要开发鸿蒙应用就给补贴;第二年拉着家电厂商合作,冰箱、洗衣机、扫地机器人都装上鸿蒙;第三年直接上"原生鸿蒙",把安卓代码全删了,彻底独立。到2025年6月,搭载鸿蒙的设备超11.9亿台,开发者720万,应用2.5万个——这速度,比当年安卓、iOS崛起都快!
为啥能这么快?因为华为赌对了"万物互联"的趋势。苹果、谷歌的系统,都是为手机设计的,想连个手表、耳机都费劲;鸿蒙从一开始就想的是"所有设备一张网"——你家的冰箱能提醒你"鸡蛋快没了",空调能根据你手机里的日程"提前半小时开机",甚至汽车能直接同步你手机里的导航和音乐。这种"无缝衔接"的体验,是安卓、iOS想学都学不来的。
再说说芯片。被卡脖子前,华为芯片靠台积电代工,7nm、5nm工艺全球领先;2020年禁令一出,台积电不敢代工了,华为只能用中芯国际的DUV光刻机,工艺直接退回14nm。这就好比别人用数控机床造零件,你只能用手工锉刀,怎么比?
华为的办法是"用算法补工艺"。昇腾910C芯片,用3D堆叠技术把两层芯片摞在一起,相当于"把两个14nm的小房子拼成一个大房子",晶体管密度提到1.2亿每平方毫米,性能接近4nm;麒麟9030芯片,靠"泰山V2架构"优化算法,同样的工艺下能效比提升20%——简单说,就是"别人用高级食材做菜,华为用普通食材做出了米其林味道"。这种"在限制条件下做到极致"的能力,才是最可怕的。
四、别光吹华为:中国科技企业到底该学什么?不是砸钱,是"反人性坚持"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问:"华为这么牛,是不是因为有钱?我们小公司学不来啊!" 这话对了一半——华为确实有钱,但更重要的是"敢把钱砸进看不见回报的地方"。2024年华为营收8600亿,研发投了1797亿,占比20.8%;反观国内某互联网巨头,年营收上万亿,研发占比才8%,大部分钱都拿去买理财、搞房地产了。
所以问题不在"有没有钱",而在"愿不愿意把钱变成技术"。华为的研发投入,有30%以上用在基础研究——啥叫基础研究?就是"短期内看不到回报,但未来可能改变世界"的研究,比如数学算法、材料科学、量子通信。这些领域,你今天投10个亿,可能十年都出不了成果,但华为敢投,因为任正非说过:"华为要想活下来,就得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下功夫。"
对比一下中关村的企业:早期靠贸易赚钱,觉得"搞技术太累,不如倒腾零件来得快";后来互联网时代,觉得"搞芯片、操作系统太烧钱,不如做个APP搞流量变现"。结果呢?贸易的利润越来越薄,流量的红利越来越少,等想回头搞技术的时候,发现已经追不上了。最典型的就是某手机厂商,当年靠"性价比"卖得风生水起,但芯片、系统全是别人的,美国一制裁,高端市场直接被苹果、三星抢走——这就是"只赚快钱,不练内功"的代价。
当然,咱也不能把中关村一棍子打死。中关村确实孵化了很多优秀企业,比如字节跳动的算法、美团的地推能力、小米的生态链,都是全球领先的。但这些企业的"命门"也很明显:核心技术大多在别人手里。算法再牛,服务器芯片是英特尔的;地推再强,支付系统依赖银行;生态链再全,手机芯片还是要靠高通。一旦别人断供,这些优势可能瞬间归零。
五、最后聊聊:华为的故事,到底给中国科技企业提了个什么醒?
浙大教授说"中关村没法跟华为比",不是否定中关村,而是点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中国科技企业要想真正"站起来",光靠"模式创新"和"流量变现"是不够的,必须啃下"硬科技"这块硬骨头。华为的成功,不是因为它比别人聪明,而是因为它比别人"能熬"——30年不搞房地产、不炒股票,一门心思死磕技术;不是因为它运气好,而是因为它"敢赌未来"——在别人觉得"5G没用""鸿蒙没戏"的时候,咬牙砸钱坚持下去。
当然,华为的路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走。毕竟"十年1.2万亿研发投入",不是谁都砸得起。但至少有三点,所有中国科技企业都该学学:
第一,别总想着"弯道超车",先练"直线加速"的本事。很多企业总想着"用新模式颠覆旧技术",结果连最基础的技术都没搞明白。华为告诉我们:技术这东西,没有捷径可走,你得先把"马步"扎稳了,才能学"拳脚功夫"。
第二,把"利润"变成"技术",而不是变成"老板的豪车豪宅"。有些企业赚了钱就想着分红、套现,华为却把70%以上的利润投回研发——这就好比两个人种地,别人把粮食卖了换奢侈品,华为把粮食留着当种子,明年种出更多粮食。时间一长,差距自然就出来了。
第三,别怕"被卡脖子",卡着卡着就长出"新脖子"了。华为被制裁这几年,反而逼出了鸿蒙、欧拉、昇腾等一系列自主技术,就像一棵树,被砍了枝条,反而长出了更粗壮的树干。中国科技企业要明白:别人越是不想让你发展的领域,才越是你该拼命去闯的领域。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任正非的一句话:"华为就是一只大乌龟,二十多年来只爬了通信这座山,还没爬完。" 这话听着谦虚,其实透着一股狠劲——中国科技产业,缺的就是这样的"乌龟精神":不追风口,不赶潮流,认准一个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哪怕爬得慢,只要不停下来,总有一天能爬到山顶。
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下一个"华为"会出现在哪个领域?是芯片、AI,还是新能源?评论区聊聊,咱看看谁眼光最毒——说不定十年后,你聊的那家企业,就成了让老外"惊掉下巴"的中国骄傲。
发布于:陕西
相关推荐
浙大教授怒怼!中关村比不过华为?30 年硬骨头啃出真功夫!
算法耗尽全球GPU算力都实现不了,DeepMind阿尔法系列被华为怒怼,曾登Nature子刊
40岁浙大教授,做出史上最贵IPO:市值300亿
浙大男教授,刚被VC抢了
亿欧网创始人在线怒怼知乎平台
罗永浩怒怼博主将他和董宇辉、俞敏洪对比…
刚刚,浙大博士IPO敲钟了
性价比开局的Redmi,上探高端机怒怼荣耀
华为激光雷达:虚晃一枪还是真功夫?
Meta遭苹果谷歌Snap联合怒怼:反垄断庭审现场幻灯片遮盖太敷衍
网址: 浙大教授怒怼!中关村比不过华为?30 年硬骨头啃出真功夫!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39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