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干净三个月躺赚百万,所谓的躺赚,实际上就是搞黑灰产擦边。
不然这个世界哪来那么好的事,祖坟既没有冒青烟,自己又没有什么特殊的背景和机遇。
想要搞钱就得顶着巨大的风险,甚至是拿命去拼,才有可能换来相对高一点的收益。
都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什么事其实都不可怕,只有穷才是最可怕的。
在一个人真真正正走投无路的时候,是要信用还是要活着。
这是个问题。
1、信用经济的阴暗面
记得以前办手机号是不用身份证的,直接花50块就得一张卡,拿到就可以用了。
自从2010年开始,工信部宣布实施所有的手机用户开始实名登记。
虽然刚开始那几年还是有很多代理商能搞到黑卡,但后来这种卡就越来越不好搞了。
那些想搞黑灰产的,以前还能躲躲闪闪,现在除了出去之外,基本没路可走了。
从早几年的全网实名认证,再到现在的IP地址划分,所有的人都在无形中被编上了号。
而这种编号的趋势,其实从2006年央行的征信中心成立就开始了。
当时建立了一套全国统一的个人征信数据库,刚开始的时候比较简单,主要是以银行贷款的记录为主。
但发展到现在,征信系统不仅记录个人和企业的基本信息,还记录信贷交易和公共信息。
也就是说,所有的人都在一个池子里,被征信系统一网打尽。
不管你是房贷车贷,还是信用卡逾期,甚至是水费电费没交,都会被记录。
根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数据,近10年的累计纳入的历史总失信人数达2990万。
其中总量排名前三的地方是浙江、江苏和广东,不愧是做生意的大户,都是宽进严出的。
既然老赖这么多,就说明这中间有漏洞可钻,有市场需求,自然就会有供给。
毕竟,从来都是哪里能赚到钱,哪里就聚满了人。
2、职业背债人的陷阱
在金融圈里有句话,只要征信记录足够好,两三个月就能放款100-300万。
不是说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直接跑去借钱就能借到这么多。
得是那种纯白户,如果包装得好一点,甚至能搞到大几百上千万。
这条产业链是有一套玩法的,分工明确。
一般是中介先在农村或者网上找人,专挑那种没什么文化又急需用钱的,开价10%-40%的分成。
不过这个也是看人下菜的,中介赚大头,那些职业背债人能分到的比例不高。
但很多人都还是愿意去做,因为再怎么也比自己出去外面打工挣钱要强。
等谈妥了就开始搞包装,像什么伪造银行流水和社保记录,这些都是最基础的操作了。
想要搞大钱,中介还会给你过户房产和豪车,跑是跑不掉的,全程都有人盯着。
接着中介再联合金融机构的内鬼,虚高资产评估,把原本价值550万的房子虚高到780万。
最后一顿骚操作下来,把月入三千的人直接包装成年薪上百万的企业家。
但这也是有风险的,有些人在配合完车贷房贷后,一毛都拿不到,中介直接消失了。
相当于什么好处都没捞到,最后身上还要背个几百上千万的债。
据2025年金融反诈白皮书数据,全国每分钟新增1.7个职业背债人,超60%为25-35岁青年。
那些按约定拿到钱的都还好,没拿到的这辈子肯定是还不清了的,只能找个地方打黑工过日子了。
所以说,征信系统的问题不仅是经济困境,更是对底层人尊严的严重践踏。
底层的人通常都处于经济链条的末端,没有什么足够的金融知识和风险抵御能力。
说白了,从生下来开始,如果没能拥有绝对的选择权,就等于是一张行走的人民币。
你看中人家的利息,人家看中的是你的本金。
越是不符合常理的事情,背后就越是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要么惊醒,要么碎得清脆。
发布于:北京
相关推荐
征信已经成了最大的笑话
征信牌照苗头再现,大数据行业春天来了?
假装昏迷能洗白征信?“征信修复”生意兴起,全国发展几十万下线
中国软件行业最大的笑话
花呗分批接入央行征信系统 会影响个人征信记录吗?
中国征信往事:一个时代的困局、抉择与底色
花呗接入征信成热点,二代征信系统到底是啥?
“内鬼”作祟,你的征信信息竟成牟利工具
不想接入征信的支付,不是好“花呗”
花呗全面接入征信,要不要关了它?
网址: 征信已经成了最大的笑话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39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