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机器人与人工智能AI)
在第三届链博会开幕式上,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AI的下一波浪潮将是机器人系统,它具备推理与执行能力,并且能够理解物理世界,在未来十年中,工厂将由软件和AI驱动,协调人机协作的机器人团队,生产由AI所主导的智能产品。
机器人系统 = AI大脑 + 物理本体(机器人),这或许是科技界最为玄妙的配方。当AI为机器人实体植入“神经系统”,机器人实现认知涌现;当机器人牵引AI降落到千行百业,AI变得真实可感。未来机器人系统将不再是流水线上重复动作的机械臂,它将是一个能理解物理世界、具备推理与执行能力的智能体。加速AI与机器人的科技联姻,投资标的$机器人ETF(562500)、 $科创人工智能ETF华夏(589010)或许就是最好的催化剂!
一.AI:建构机器人系统的“大脑”
机器人智能化进阶的最大路障:缺乏“端到端的AI模型”。所谓“端到端大模型”,就是一个从感知(看、听)到决策(想)再到动作(做),全部由统一大模型直接驱动的智能系统,中间没有大量“if else”、人为写动作脚本、手工标定动作等多余环节,而是通过数据学习出来的智能。就像对一个人说:“去把书拿给我”,他不需要工程师给他预设好“走几步、转多少度、弯腰几厘米”,他自己能看懂、能判断、能执行。只有拥有“端到端的AI模型”,机器人才能走出“样品展览”进入“场景服务”,摆脱“高配提线木偶”的宿命,真正成为“我命由我”的具身智能。
机器人要想一键接入成熟的“端到端的AI模型”,实现脱胎换骨,还得仰仗AI在多模态场景理解、动态决策和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攻坚克难。
多模态场景理解:如果机器人的“眼睛、脑袋、手脚”不在一个神经系统里,则协调不顺畅;AI的多模态理解能力可以让“感知-认知-行为”处于同一个“神经回路”,实时反馈优化,以此增强机器人操作任务中的泛化能力、适应性与安全性。
动态决策:传统AI没有明确的“决策空间”概念,不会像人一样先建模、再思考、再选择。这种“后解释而非前推理”的机制阻碍了 AI 在关键领域的真正落地。未来AI 应当注入“理性思考”能力,让推理过程“生动”起来。如DecisionFlow 将决策过程划分为信息提取、信息筛选、效用计算和结果生成四个阶段。这种模块化设计既保证每一步的可控性,也为调试与优化提供了清晰的接口。
环境适应:并非像传统AI“纸上谈兵”,在已有的、非实时交互的数据集上做强化学习,而是需要置于真实或高度仿真的环境中,用实际的身体感知和行为来学习训练,实时地根据环境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
二、机器人本体:牵引AI降落千行百业的“重力”
推动AI各场景落地,机器人是核心载体。机器人是智能硬件的最佳代表,不同于AI眼镜等穿戴设备侧重于某一细分领域,机器人应用场景不受限制、异常广泛,从工业生产到家庭服务,从医疗护理到太空探索,机器人都有用武之地。当前在各行各业,机器人替代人工的进程跑出“加速度”,AI若想完成对千行万业的数智化改造,首先就需要搭乘机器人的“顺风车”,才能真正渗透到电力、油气矿山、应急、公共安全、车厂、物流等实际场景的管理系统中,成为千行百业的“智慧大脑”。
三、“皇冠上的明珠”: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具象化最优解
“拟人化”成就人形机器人先发优势,让其成为具身智能的终极形态。我们生活的物理世界,是为人的形态设计的,各种场景任务设备工具都是为人类量身打造的。人形机器人作为人类的“远亲”,自然而然享有独特机遇:1)如果把机器人设计成人形,可以适应人类的各种生活环境(比如门把手的位置、厨房操作台的高度等),可以使用各种专为人类设计的工具(比如剪刀、扳手、键盘等),达到隐形成本最小化的目的;2)人形机器人具有通用性,凡是需要人做的事情,它都有可能去替代;3)人形机器人外观和行为与人相似,更容易与人类进行自然直观的交互,得到人类接纳。
聚合“中国制造”多重优势,人形机器人前路灿灿。英伟达CEO黄仁勋在接受专访时明确指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具备“非常独特的优势”,并从AI技术、机电一体化、制造业基础三大维度展开剖析。
1)先进的AI技术。从深度学习框架的自主化突破,到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如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的全球竞技,再到计算机视觉在工业质检、智慧城市等场景的规模化落地,中国AI技术已形成“基础研究-技术转化-商业应用”的完整闭环。
2)出色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水平决定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响应速度与可靠性。中国制造业的深厚积淀为此提供坚实基础,以减速器为例,国产厂商通过材料创新与工艺迭代,将谐波减速器成本降低40%,精度提升至国际一线水平;在伺服电机领域,汇川技术、埃斯顿等企业已实现高功率密度、低能耗产品的批量生产。
3)庞大的制造业基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不仅意味着规模效应带来成本优势,更构建了从研发到量产的完整生态链。 一方面,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工业门类,能够为人形机器人生产提供从芯片、传感器到金属加工、塑料成型的全链条配套。这种“一站式”供给能力,显著缩短产品迭代周期——优必选Walker系列从原型机到量产仅用3年,远低于国际同行平均5-7年的时间;另一方面,庞大的应用市场为技术验证提供天然试验场,形成“应用-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
四、一键布局未来:机器人ETF如何成为投资风暴中的弄潮儿?
当AI技术不断迭代更新,“端到端AI大模型”将重塑机器人的灵魂;当机器人搭载着AI落地千行百业,AI不再是“镜花水月”。AI与机器人双剑合璧,掀起产业变革的狂风暴雨,在投资风暴中找到阵眼,精准捕获“行业β+产业链标的α”,全市场唯一规模超百亿的机器人主题ETF——$机器人ETF(562500)成为投资者逐浪市场的弄潮儿!
1)全面覆盖细分领域,指数表达务实。机器人ETF(562500)跟踪中证机器人指数,成分股覆盖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多个细分领域,既押注产业成长价值,又捕捉前沿热点,帮助投资者实现机器人上中下游产业链的全覆盖。
2)龙头汇聚共振,提供驱动动能。龙头股经营更稳定、客户基础更好、整合产业链能力更强,有大的发展空间。中证机器人指数指数成分股共计73只,包含各机器人行业龙头。前十大成份股占比49.57%,精准锚定机器人产业核心环节,捕获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
3)规模与流动性一骑绝尘。海水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作为全市场唯一规模超百亿的机器人主题ETF,超百亿的规模保障了交易活跃度。截至7月17日,近10个交易日机器人ETF共“吸金”6.07亿元,远超可比基金3亿+。规模方面,机器人ETF最新规模155.69亿元,年内规模增长114.32亿元,实现显著增长,新增规模位居可比基金首位,规模优势有望持续放大。份额方面,机器人ETF最新份额177.61亿,年内份额增长124.38亿份,实现显著增长,新增份额位居可比基金首位。
风险提示:以上基金风险等级为R4(中高风险)。以上基金属于股票基金,风险与收益高于混合基金、债券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个股不作为推荐。投资者在投资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指数表现不代表产品业绩,二级市场价格表现不代表净值业绩。本基金为ETF基金,投资者投资于本基金面临跟踪误差控制未达约定目标、指数编制机构停止服务、成份券停牌等潜在风险、标的指数回报与股票市场平均回报偏离的风险、标的指数波动的风险、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的风险、标的指数变更的风险、基金份额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折溢价的风险、申购赎回清单差错风险、参考IOPV决策和IOPV计算错误的风险、退市风险、投资者申购赎回失败的风险、基金份额赎回对价的变现风险、衍生品投资风险等。
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观点仅供参考,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AI与机器人双剑合璧,新的投资风暴已经出现!
双剑合璧| 新加坡金融科技节和新加坡创新科技周将首次联合举行于11月闪亮登场
优必选科技周剑:智能机器人是新基建的新载体
「扫黑」与「亮剑」,围攻与内讧,长短视频的反侵权战争
对话优必选创始人周剑:我有个比马斯克更大胆的预测丨科创100人
是趋势,不是风口,新基建开启智能机器人新势能
「乐森机器人」完成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领投的B轮融资,推出IP机器人产品
通用机器人,是AI时代的新“iPhone”吗?
中控技术:借势工业AI大模型与机器人,拓展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阿里达摩院 AI医疗 「铸剑」四年:上线170家医院,落地57座城市
网址: AI与机器人双剑合璧,新的投资风暴已经出现!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39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