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造大飞机、搞芯片先过“计量关”!两部门发令6年攻坚倒计时

造大飞机、搞芯片先过“计量关”!两部门发令6年攻坚倒计时

你以为计量就是菜市场阿姨手里的秤准不准?格局小了!你手机充电1小时显示满格,是计量在盯着电流;芯片指甲盖大小塞下百亿晶体管,靠计量校准精度;就连你打疫苗的剂量、新能源车续航里程,背后都是计量在“站岗”。6月19日,市场监管总局和工信部突然甩出一份《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剑指十大核心产业的“计量痛点”。别觉得这是官样文章,这可是给中国科技发展装“精准导航”——以后咱们用的、开的、吃的,都得更靠谱。这盘大棋,现在才刚落子!

一、计量不是“老古董”,是科技圈的“隐形大佬”

一提计量,有人想起“曹冲称象”的秤砣,有人想起数学课本里的“米、千克、秒”。但现在的计量早就不是“称称重量、量量长短”这么简单了。它是科技圈的“普通话”——没有统一的“度量衡”,再牛的创新都是“鸡同鸭讲”。

举个例子:你买新能源车,厂商说续航1000公里,结果开600公里就趴窝,为啥?可能是电池容量计量不准;你用AI换脸软件,结果换出来像“马赛克”,可能是算法参数计量跑偏;就连咱们引以为傲的高铁,要是轴承的尺寸差0.01毫米,跑起来可能就晃得像蹦迪。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计量没跟上”。

过去咱们搞产业,总想着“先把东西造出来再说”,计量就像个“备胎”,不出大问题没人管。但现在不一样了:造芯片,光刻机的激光波长差1纳米,芯片就成了废品;搞量子计算机,原子自旋的测量误差大一点,运算结果就是错的;就连生物医药,疫苗在运输中温度差0.5℃,药效可能就打对折。这些“高精尖”领域,容不得半点“差不多”,计量必须从“备胎”转正成“主角”。

二、十大产业的“计量痛点”:原来这些卡脖子,病根在“量不准”

这次方案直接点了十大产业的名,个个都是咱们的“心头肉”。但你知道吗?这些产业的“卡脖子”难题,很多都和“量不准”有关。

1. 芯片:“纳米级”的活儿,容不得“微米级”的马虎

咱们造芯片总被人卡脖子,除了光刻机,计量也是个“隐形门槛”。12英寸晶圆上的线路细到纳米级,要是测量位置差0.1微米,整个晶圆就废了。方案里说要“攻克晶圆级缺陷颗粒计量测试”,说白了就是给芯片生产装个“显微镜+尺子”,让每一根线路都“站军姿”。以后咱们的芯片不仅能造出来,还能造得更精准、更便宜。

2. 新能源车:充电10度实得8度?以后这种“亏心事”干不成了

开新能源车的都怕“续航虚标”,更怕充电桩“偷电”——充10度电实际只到8度,钱花了还耽误事。方案专门提了“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计量技术,以后充电桩得装“电子秤”,充了多少电、损耗多少,明明白白。说不定以后你充电时,手机上能实时显示“已充9.8度,损耗0.2度”,再也不怕被“忽悠”。

3. 人工智能:AI推荐“瞎推”?计量来给算法“打分”

你刷短视频,明明想看美食,却总推“挖掘机炒菜”,这就是AI算法“跑偏”了。方案要建“人工智能计量测试平台”,给算法性能“打分”——推荐准确率、安全性、公平性,都得有计量标准。以后AI不仅能“猜你喜欢”,还能“猜得准、猜得对”,再也不用对着屏幕翻白眼。

4. 生物医药:疫苗剂量差一点,效果可能差一半

打疫苗时,剂量多一点可能有副作用,少一点可能没效果。以前靠人工抽药,误差难免;现在方案要搞“生物检测计量技术”,给疫苗剂量装“精准滴管”,每一针都不多不少。甚至以后你吃的靶向药,剂量能精确到“微克级”,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

5. 航空航天:卫星导航差1米,可能偏出100公里

卫星导航要是不准,飞机可能偏离航线,导弹可能打偏目标。方案要研究“航天器在轨运行计量技术”,给卫星装“太空校准仪”。以后咱们的北斗导航不仅能告诉你“在哪个路口”,还能精确到“在路口第几块砖上”,就连无人机送快递,都不会把包裹扔到邻居家。

三、从“差不多先生”到“精准主义”:中国产业要换“度量衡”

为啥现在突然重视计量?因为咱们的产业要从“跟跑”变“领跑”了。以前跟着别人后面学,用别人的标准、别人的计量方法就行;现在要自己搞创新、定标准,计量必须自己说了算。

举个例子:以前咱们造高铁轴承,得买德国的计量仪器来检测;现在方案要搞“高端装备计量测试平台”,以后咱们自己的仪器就能测,精度还可能比德国的更高。这就像打篮球,以前用别人的球、别人的场地,现在咱们要自己造球、自己建场地,规则也得咱们来定。

这次方案的“小心机”藏在“三链融合”里:溯源链(量值准不准)、创新链(技术新不新)、产业链(产品行不行),三条链子拧成一股绳。比如造新能源车,先搞定电池容量计量(溯源链),才能研发更耐用的电池(创新链),最后才能造出续航不虚标的车(产业链)。以前这三条链各玩各的,现在要“手拉手”往前走。

四、对普通人有啥好处?以后生活处处是“精准暴击”

别觉得这些离你远,未来5年,你的生活可能处处被“精准暴击”:

买车:新能源车续航1000公里,实际开990公里,误差不超过1%;

看病:抽血化验,以前“可能是炎症”,现在“白细胞数量精确到个位数”,医生开药更准;

玩手机:屏幕色彩、指纹识别、5G网速,都靠计量校准,体验更丝滑;

网购:AI推荐不再“牛头不对马嘴”,你想买的东西“刷两下就出现”;

坐飞机:飞机零件的磨损程度实时计量,安全性再上一个台阶。

甚至以后你家的电表、水表、燃气表,计量精度更高,不会再出现“上个月用100度,这个月突然300度”的怪事。

五、这盘棋怎么下?不是喊口号,是“真刀真枪”干

方案不是“画大饼”,有实打实的“操作手册”:先全国征集项目需求,建个“问题库”;再找专家挑出10个“硬骨头”,每年重点攻坚;最后还要“每季度督导、年底总结”,干得好的多给钱,干得差的赶紧改。

更重要的是,这次拉上了30多家央企“组队”——中核、航天科技、国家电网……这些“国家队”亲自下场,说明不是闹着玩的。比如国家电网要搞“电网惯量阻尼测量”,以后夏天用电高峰,再也不怕突然停电;中国商飞要测“商用飞机智能制造参数”,咱们的大飞机不仅能飞,还能飞得更稳、更省油。

结语:计量是“隐形基建”,比高楼大厦更重要

咱们总说“要想富先修路”,但对科技来说,“要想强先计量”。计量就像科技的“地基”,看不见摸不着,但楼盖多高、稳不稳,全靠它。以前咱们忙着盖“高楼大厦”(造产品、扩产能),现在终于想起要把“地基”打扎实。

这份方案其实在说:中国产业要从“做大”变“做精”了。以后别人问“中国科技强在哪”,咱们不仅能说“造了多少芯片、多少新能源车”,还能说“我们的计量标准,世界都认”。

6年时间,从十大产业入手,给中国科技装上“精准大脑”。到2030年,你买的每一件国货,背后都有“中国计量”的底气——这才是真正的“大国重器”。

发布于:陕西

相关推荐

造大飞机、搞芯片先过“计量关”!两部门发令6年攻坚倒计时
中国人终于坐上了自己的大飞机
国产大飞机C919,浮沉五十年
步步高系入局,OPPO造芯要过这七关
vivo准备怎么搞芯片?
计量技术进步以满足2纳米以下器件节点需求
索尼造车、Uber开发空中飞机:本届CES展的惊喜都在这里了
坠机、亏损、裁员,造飞机的波音未来能否再次造就自己?
OPPO变革:已造舰队,又上轻舟
华为“塔山计划”自己建厂造芯?比登天还难

网址: 造大飞机、搞芯片先过“计量关”!两部门发令6年攻坚倒计时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38756.html

所属分类:行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