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keso怎么看”(ID:kesoview),作者 keso,36氪经授权发布。
北京雍和宫。2008年2月7日
今年双11也是腾讯的21岁生日,那天,腾讯公开许了个愿——用户为本,科技向善,这成为腾讯公司新的使命愿景。
《腾讯科技升级1000天:团战,登月与烟囱革命》这篇深度报道,揭示了腾讯在过去1000多天里,为了让自己从一家互联网公司升级为一家科技公司,而做出的痛苦而艰辛的努力。
过去,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常常也称自己为科技公司,但它们的核心驱动力,通常不是来自科学技术,而是来自市场、用户、产品、销售等,中国公司创新最多的地方,是模式。
腾讯认为,未来的竞争力将主要来自科学技术,腾讯必须成为一家能够输出科学技术能力的公司。华为说,不光要砸钱,还得“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腾讯说,要把科学家放上战场。
但是科学技术本身的两面性,以及持有科学技术的公司的操守,成为人们越来越担心的因素,他们会不会用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去高效率地干坏事、谋私利?已经发生的对基因编辑技术的滥用,以及Facebook在隐私问题上的失职和过分商业导向,证明这种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
近几年,科技公司头顶的光环渐渐黯淡,人们发现,这些浓眉大眼的家伙干起坏事来危害可能更大。它们对技术能力的滥用、对算法的滥用、对用户隐私的滥用、对各种数据的滥用,正在引起人们更多的警觉和抵触。
既要完成向科技公司的升级,又要确保未来的技术能力不会被用于损害用户利益和社会利益,如何使用科技就成为一个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
随着新的使命愿景的公布,腾讯还是亲手把自己架到了火上,吃瓜群众随时可以顺手添把柴,浇点油,我不由得为腾讯捏了把汗。
Google可能是被质疑“作恶”次数最多的公司,因为它曾经公然把“不作恶”当成了公司的核心价值观。
“Google不是一家常规的公司。我们也不打算成为一家那样的公司。”这是上市前Google创始人写给投资人的公开信的第一句话,骄傲之情刺穿了电脑屏幕,几乎戳瞎了我的眼睛。那时候Google刚刚创办五年半,还是一家小公司,只有3000名员工(现在是11.4万人),年轻气盛,满满的理想主义和目空一切的优越感,不甘让自己混同于一般公司。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这句话曾经很流行。谈论善恶难免露出破绽让人指摘,大家终究都会发现,利益才是硬道理。小孩子放狂言人们通常会笑笑,你几时见过一家市值高达数千亿美金的公司,仍然把善恶挂在嘴边?
群众添柴浇油的动作来得很快。前几天我去健身房,听到一个学员正在跟他的教练谈论腾讯的科技向善,那位正在为减掉自己的肥肚子而刻苦流汗的学员说:“向善?向善就不该挣小孩子的钱。”
我明白,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挣小孩子的钱的迪士尼很恶,或者所有做儿童玩具、儿童读物、配方奶、纸尿裤的都是恶人,他只是想说,游戏这个东西很恶,因为它让人成瘾。
吃瓜群众就是这样看问题,他们攥着一把便利贴,到处贴标签。你若把向善公然写到了企业价值观上,你就必定要遇到一大堆拿着放大镜找茬儿的热心人。
就像一个拳手在拳击台上公开表示,我不打脸,那你站在那不是找打吗?腾讯都21岁了,即使在经典互联网行业,也都是德高望重的老人了,这是何苦呢?
改变的后果我不相信腾讯没想到,道德的上风常常是竞争的下风,君子怎么可能打得过小人呢?不仅如此,这种自缚手脚还可能妨碍已有的和将来可能有的业务。
那些做了并不会增进公共利益,但也没有太大害处,而且能赚钱的事,别的公司可以大大方方地做,腾讯很可能就不方便继续做了。对一般的企业来说,法无禁止即可为,而对一家宣称“向善”的企业来说,无助于向善的事基本上都属于不可为。不但吃瓜群众会问,自己的员工也会问,做这些事真的是在向善吗?
明知会有严重的后果,腾讯仍然坚持把“科技向善”写进公司的使命愿景,还这么高调张扬地昭告天下,只能是成心的,就是心甘情愿地让自己成为内部和外部的醒目靶子。
这么做一定是源于腾讯总办看清了这家公司未来该走的路,真心相信到了改变做出改变的时候了,改变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与这个社会的关系,改变做事的方式,改变商业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摆放次序,最终成为一家能够向社会源源不断输出正向价值的科技公司。
这真是一个比“艰难的决定”还要艰难无数倍的决定。
过去人们常说,一家商业公司,赚钱是最大的道德。但到头来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合理合法"地干了不少损害公共利益、损害用户利益的事。合法赚钱很牛,但不一定道德。
Google当年提出“不作恶”,也仅仅是因为早期员工不喜欢多数互联网公司的那些寻常的恶:弹窗广告、诱导用户点击、无端浪费用户时间、为商业利益改变搜索结果……
今天的人们不再无条件地相信Google,也不再给Facebook好脸色。国内的老巨头如腾讯、阿里、百度,也同样受到了更多的审视,新巨头如美团、头条、滴滴,几乎一路伴随着质疑。
Apple CEO蒂姆·库克说:“我并不担心机器会像人一样思考,我担心人像机器一样思考,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没有对结果的敬畏之心。”随着科技公司轻松地攫取越来越大的利益,这些高智商的家伙是否正在变成“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没有对结果的敬畏之心”的机器?我们是否放心把自己无保留地交给这些机器?
比方说,近年来业界盛行各种中台,盛行打通数据,也有足够的事实证明这对商业效率有着巨大提升。但马化腾的回答是:“我们平台的数据远比其他平台更加具有用户个人隐私性,因此我们反而要强调的是如何加强数据保护而不是打通数据和唯算法论。”这就是一种善的选择。
腾讯过去的愿景,是成为“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其实这也是一个蛮崇高的愿景,在中国互联网公司中,愿意把“受尊敬”当成愿景的,几乎没有。但实话实说,腾讯过去的愿景,基本上还是一个独善其身的愿景。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独善也是善,但作为一家每天都在影响十几亿人的生活、工作、社交、生意的公司,独善已经是远远不够的了。
国家也一样,小国、穷国做些利己的事问题不大,富了、发达了就不能继续唯利是图,攫取所有好处,得认真开始考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大命题。
腾讯花了3年时间完成了自己的科技布局,在其长期重视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领域,目前拥有包括AI Lab、微信AI、优图实验室、安全玄武实验室、科恩实验室、量子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服务器研发中心、Robotics X Lab等研究中心。
在不远的将来,这些研究中心将会成为科技能力的发电站,它们输出的能量将驱动整个社会的数字化、智能化,腾讯必须为其提前配好向善的笼头。
这两年很多人在说,腾讯已经变得太佛系,越来越不能打了。那么向善会不会让腾讯变得更佛系,更不能打,甚至完全失去竞争能力?说实话我没有答案。
我同意邵亦波说的,现在的商业环境,其实不太有利于向善的企业。
现在我们的社会衡量一家公司的价值,基本上是取决于公司的预期利润。如果采用这样的估值方法,那公司的价值就与其社会贡献并没有太多的联系。邵亦波,公众号:腾讯研究院邵亦波:科技向善所面临的结构性难题 | 科技向善大咖说如果向善不能带来合理的商业回报,甚至还会产生竞争劣势,那么资本就会抛弃向善的企业。这正是让我担心的。
但腾讯还是选择迈出这一步,相当令人敬佩。我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跟上,选择向善,选择赋予技术以人性。
相关推荐
被架在火上的腾讯
最前线 | 亚马逊的反垄断调查开始了,它会被贴上店大欺客的标签吗?
曾硬刚FBI的苹果,这次成功把刀架在了安卓脖子上
TikTok「失恋倒计时33天」 | 反光镜
拼多多特斯拉只会两败俱伤
扎克伯格吐槽苹果“垄断”,背后有何深意?
腾讯被“拍了拍”
决战在四月,沙俄“默契”做局,留给特朗普的时间不多了
腾讯的真实利润可能被低估了20-30%?
老干妈回应腾讯起诉:腾讯被骗了!与腾讯没有任何合作
网址: 被架在火上的腾讯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3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