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 宋志平
成长为有效的经营者是我们真正的追求。
文 |朱慧清
来源 |总裁读书会
拿到期待已久的宋志平老师的新书《有效的经营者》,感觉特别的沉甸甸。其中的分量不仅在于本书成形时间的长度与跨度,更在于思想的深度与厚度。这本书,宋老师从酝酿到成稿,前后花费了有5年的时间,而在这五年的背后更是有40年的企业实践打底。从先做到讲再到写,以及反复斟酌、思考与修改,宋老师对此书的重视程度与所付出的心血不言而喻。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先生有一本经典之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出版于1966年,至今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仍广泛流传。而作为德鲁克先生长年的学习者,宋老师为什么提出要做有效的经营者?为什么说企业的领导人要从管理到经营?到底经营和管理有哪些区别?
对此,宋老师在书中开诚布公地说,从管理到经营,不是管理不重要,而是经营更重要。企业的领导者不仅要从管理者转变为经营者,而且还要从普通的经营者转变为有效的经营者。
全书一共七章,从内容和结构来看,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是围绕为什么要做有效的经营者展开;第二部分即第二章至第六章,详细阐释了有效经营者的五项任务与十大能力;第三部分即第七章,归纳了有效经营者做好企业的16条常理。
《有效的经营者》作为宋老师又一本经营管理方面的力作,延续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思维缜密,观点鲜明,以事讲理,深入浅出,好读且好用。
接下来,让我们带着问题和思考,跟随本书的思想脉络,一起来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与探索之旅。
为什么要做有效的经营者
宋老师在第一章开篇里写道,每个时代的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烙印,如果说19世纪企业的烙印是工业化,那么20世纪企业的烙印就应该是管理,它是一个解决产品有无的生产管理时代,其间产生的很多管理理论也都是围绕效率提升而展开的。这其中就包括了德鲁克先生的经典之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但是进入 21世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化,互联网革命、气候问题、全球化进程的演变、中国的后工业化和后城市化等,这些都给企业带来了空前的不确定性与脆弱性。与此同时,现在也是我国从传统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混合所有制企业,这使得企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
以前企业的工作重心主要是管理,但现在这个重心需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转化为经营。如果把20世纪看成是生产管理时代,那么21世纪的头二十多年来,我们已从生产管理时代走向经营管理时代。
为此,宋老师从20世纪全球的管理实践、我国的管理发展历程与经济转型、企业所面临的变化与挑战,以及自身的管理实践等四个维度展开了论述,并提出:企业领导者要顺应新的趋势和要求,一方面要学会把繁重的管理工作下移给部下,完成从管理到经营的转变;另一方面也要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从普通的经营者成长为有效的经营者。
那么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经营?管理和经营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书中指出,经营和管理其实很难分开,经营里有管理,管理里蕴含着经营,但两者又有区别。管理面对的主要是人、机、物、料之间的关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经营是在不确定性中研判和选择技术路线、市场策略、价格策略、商业模式等。两者的侧重点和目的不同。管理是正确地做事,主要目的是提高效率;而经营是做正确的事,主要目的是提高效益。
虽然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但是管理并不是万能的,它只能解决需要管理的事情,而代替不了经营。很多时候,管理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你不可能通过管理无限地降本增效,而经营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经营得越好,你赚的钱就越多。这是管理与经营的最大区别。
关于管理与经营的区别,书中还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比喻:以前我们常讲,管理就是要让干毛巾也能再挤出“三滴水”来,而经营则涉及“三桶水”的问题,如果企业领导者不重视“三桶水”的问题,反而只重视“三滴水”的问题,企业就会在21世纪的变局中败下阵来,我们很多企业目前犯的就是这个错误。随着管理降低成本的边际效用递减,再怎么挤出“三滴水”的成本,也赚不到“三桶水”的收入。当然,“三滴水”也重要,但“三桶水”更重要。
从管理者的思维模式,转变成为经营者的思维模式,这是当下企业领导者非转不可的弯子。然而,宋老师进一步提出,转变成经营者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成长为有效的经营者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这就是宋老师不断的探索和追问,不止于知,更在于行,知行合一才是其探寻真知的本色;不止于提出问题,更在于追本溯源,提出解题思路,为年轻一代的企业家和经营者插上路标和指示牌。
有效经营者的五项修炼
如何从普通的经营者修炼成为有效的经营者?很多人对此并不是很清楚。宋老师在书中回顾自己40年的企业实践经历时写道,其实他在企业工作的前20年主要是管理者的角色,后20年则主要是经营者的角色,为此,自己今天有对“有效的经营者”的深刻体会与总结归纳,也是经过了20年的企业经营锤炼。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有效经营者的提出,并非一时兴起,也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实践且深思熟虑的,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量和验证的。
宋老师1979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新型建筑材料试验厂工作,到2019年从央企领导人岗位上退休,正好是40年。在这40年中,他做了工厂领导17年,大型央企领导18年。退休之后,他转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至今五年多时间,其间调研了数百家企业。宋老师说,自己经历了中国企业领导者从管理到经营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做央企领导的漫长岁月中,他对如何做一个有效的经营者是有深切体会的。
宋老师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分为前半段的管理者角色和后半段的经营者角色,实际上与其成长经历密不可分的,也是与我国经济的发展转型这一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成功者一定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与时俱进。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在巨变的时代,必须眺望远方,将眼光从内部转向外部,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这样才能带领企业在时代的洪流当中脱颖而出,永立潮头。
正是基于自身长期的观察思考与实践历练,在如何“成为有效的经营者”这一主题上,宋老师才能提炼出睿智的、深刻的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有效经营者的五项任务”,我们亦可称之为有效经营者的五项修炼,非常值得广大经营者学习与借鉴。
第一,正确选择。
企业面对的巨大挑战是不确定性与脆弱性,正确选择是有效经营者的首要任务。作为经营者,最难的就是决策,谁都替代不了你。特别是在战略、业务和人才三个方面上的选择,是不可不察的大事,其正确与否往往决定企业的生死。为此,经营者必须在战略选择上、在业务选择上、在选人用人上下功夫,建立起一套选择的底层逻辑,这样就不怕做不出正确的选择来,这样的经营者才可算得上是有效的经营者。
第二,有效创新。
创新是企业的第一动力,企业本身也是创新的产物,有效的经营者必须是个创新者。但是,创新又是个高风险活动,企业不创新只能“等死”,而盲目创新又可能“找死”。普通的经营者明白创新的重要性,也清楚创新要承担风险,但还是想创新,但在创新方面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方式方法。而有效的经营者在创新中总是秉持一定的原则、方法,尽可能地规避和防范风险,而不是甘冒风险。同样是创新,对企业而言,赚了钱的创新才是好创新。有效的经营者追求有目的、有质量、有效益的创新,同时也更重视创新模式的选择。
第三,资源整合。
今天的竞争,不在于企业自身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企业能够整合多少资源。今天的企业经营者面临的能力挑战,不见得是创造资源的能力挑战,而是整合资源的能力挑战。在联合重组过程中,普通的经营者往往只重视企业规模的扩大,而缺乏正确的原则和方法,也不重视重组后的整合;有效的经营者不是为大而大,而是有一定的原则、立场和方法,更注重重组之后的整合。联合重组需要做好五大整合,即机构整合、业务整合、市场整合、管理整合、文化整合。只有这五大整合做好了,企业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协同效应。
第四,创造价值。
今天的企业需要面对两个市场:一是产品市场,二是资本市场。在产品市场中,企业注重的是创造利润;而在资本市场中,企业关注的是创造价值。普通的经营者比较重视产品市场的利润,仅将资本市场视为融资的主要渠道;而有效的经营者不光重视产品市场的利润,更重视资本市场的价值。他们不光要为股东创造利润,也要为股东创造市场价值,还要着眼于企业的健康、可持续经营。
第五,共享机制。
机制就是企业效益和员工利益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不管国企还是民企,谁能破解机制的难题,谁能有好的机制,谁就能发展得快、发展得好。企业的目的是让社会更美好,共享机制的出发点是社会的公平正义。有效经营者认为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同样重要,强调企业员工等通过员工持股、科技分红等在初次分配中实现与金融资本的利益共享。普通经营者还没深刻认识到共享的价值,多数时候会从激励角度出发,而从激励机制到共享机制是有效经营者进行的一次升华。有效经营者本身也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做到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
有效的经营者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长成的。为此,在五项修炼的基础之上,宋老师还进一步总结归纳出了有效经营者应该着力学习和培养的十大能力,这十大能力也是成为有效经营者的十项行动方案。
一是要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转向经营层面,而把管理层面的工作真正下移给部下。二是要能综合考虑企业的目标。三是培养自己的战略思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正确选择上。四是增强自己的有效创新意识和改革意识。五是学会整合资源,能够联合起同行减少恶性竞争,进而取得更大的效益。六是学会眼睛向外,把外做市场和内做工厂结合起来,做到有效平衡。七是做企业要有地盘和分利的思想。八是对数字要敏感,学会算账和过日子。九是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做个有思想、有影响力的有效经营者。十是学会识别风险和处置风险。
做好企业的16条常理
巨变的时代,不确定的是环境,确定的是我们自己。那么,作为一名有效的经营者,最能确定的是什么呢?宋老师认为,最能确定的依旧是我们的内心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做企业的原则和原理,也就是做企业的常理,并没因为诸多不确定性而改变。
关于做企业的常理,书中总结归纳出了16条,这也是宋老师这么多年做企业的看家本领,是做好企业经营工作的底层逻辑。
一是做企业的四大主义。
主义是指对做企业所持有的系统主张,做企业应秉持务实主义,坚守专业主义,坚持长期主义,弘扬人本主义。做企业要扎扎实实地做事,一步一步地探索,逐渐找到规律;要符合专业化分工,高度聚焦,才能把企业做好;要久久为功,长期坚守;还要以人为本,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二是做企业的四大核心。
做企业没有什么诀窍,一定要抓好四大核心,即做强核心业务,打造核心专长,建设核心市场,开发核心客户。核心业务是企业所能提供的最重要的产品或服务,做企业一定要重视核心业务的发展和投入,不要在非核心业务上下很大的功夫。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不同核心专长之间的竞争,企业要明白自身的核心专长是什么,没有核心专长,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市场是企业的舞台,开拓市场是企业的首要任务,做企业必须研究和明确核心市场和核心利润在哪里。客户是企业的江山,做企业的核心是创造客户,为客户服务。为此,企业要以客户为中心,理解和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
三是做企业的四支队伍。
要做高质量的企业,高质量的产品,关键是要靠高质量的团队。要开展国际竞争,解决当前困难,也得靠企业强有力、能打硬仗的队伍。在企业里,有效的经营者关键要培养四支队伍,即建设一支有企业家精神的干部队伍,培育一批有科学家精神的技术队伍,组建一支有“四千精神”的营销队伍,以及锤炼一支有工匠精神的员工队伍。
四是做企业的四大风险。
企业无论大小,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这是客观规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风险一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给企业带来危机。因而,企业要建好风险防火墙,及时发现,重视危机的早期应对,在风险处于萌芽状态时就积极化解,妥善处理,实现风险可控、可承受,防止小危机演变成大危机。具体来说,做企业要防范周期性风险,减少决策性风险,警惕资金链风险,以及规范大企业病风险。
从管理者到经营者,是非转不可的弯子
在探索修炼成为有效经营者的路上,宋老师无疑是广大企业家和经营者的先锋和向导,他披荆斩棘,历经磨难,竭尽全力地为大家开辟了一条最为便捷,也最为稳健的成长坦途,让后来者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然而,宋老师在书中坦言,从管理者转变为经营者,要把繁重的管理工作不断下移给部下,要做到这一点是极其不易的,因为大多数企业的负责人都是从基层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的,他们对管理,尤其是对管人管事有着极大的热情和偏好,如果不去管人管事,他们可能会觉得大权旁落了,这是最难适应和转变的。
但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创新的不断涌现,今天企业的主要矛盾已由单纯的管理问题逐渐转变为怎么反思战略选择、如何进行有效创新、怎样建立起企业机制等经营问题,企业如果不进行这样的转变,就会越来越难。为此,从管理者转变为经营者,这不仅是非转不可的弯子,更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事实上,《有效的经营者》一书的出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长期实践、总结和完善的过程。宋老师关于企业经营方面的系统论述,最初应是从《经营制胜:清华管理公开课》开始的,这是他2017-2019年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课内容的进一步整理和优化。之后出版的《共享机制》《经营30条》《稳健经营》等多部著作,以及《有效的经营者》这本新著,实际上都是宋老师在担任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期间,深入调研数百家企业后不断精心磨练的成果。这些成果的背后,也是一个不断攻坚克难的过程。从管理者到经营者的转变,从企业家到企业思想家的转变,宋老师率先垂范,给我们诠释了创新、坚守与责任的企业家精神。
宋老师对企业家的理解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话:企业家是那种对成功充满渴望的人,企业家是那种困难中百折不挠的人,企业家是那种胸中有家国情怀的人,企业家是那种永远面向正前方的人。在此,也将这段话送给广大企业家和经营者,希望大家能从中激发热情,汲取力量,创新开拓,努力从一名管理者蜕变成为一名有效的经营者。
相关推荐
宋志平:新形势下,企业的经营之道
宋志平的三大战略思维
宋志平:企业的格局与能力
被投诉虚假检测货不对板,瓜子提五项整改措施
宋志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重视并做好这四项工作
当下,靠什么穿越内卷、走出低谷?
张一鸣的自我修炼
对话沃尔玛元老蔡景钟:从Costco的爆火,看中国零售企业需要的五项能力
去哪儿网CEO宣布人事任命,勾志鹏晋升总裁
对话加华资本宋向前:中国消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网址: 宋志平:有效经营者的五项修炼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23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