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20日,中国第一次全功能接入互联网。三十年来,中国被互联网深刻改变。
这种改变是全方位的,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对中国有多重要,我不再展开讨论了,我今天想谈的是,互联网对中国社会观念的影响。
1994年,互联网接入中国的那一年,恰是中国市场化转轨的关键一年。就是在这一年,中国完成了分税制改革,进行了汇率并轨,实施了《公司法》和《劳动法》。在某种意义上说,1994年是“市场经济”在中国从理论概念走向现实实践的元年。
中国几乎同时迎来市场经济和互联网,这无疑是巨大的历史幸运。
走向市场经济,从来不只是体制转型,也需要观念转型。
数千年的重农抑商,数十年的计划经济,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观念惯性。对体制、对学历的执念,对风险的厌恶,对全球化的怀疑……这些观念在今天仍有市场。观念转型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甚至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反复和回潮。
互联网来到中国,它的意义超越了技术本身。互联网的出现和应用,带来了三个重要的新观念,这些观念契合了市场经济的时代潮流,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破冰。
首先,互联网带来了草根精神。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们对于相对较好的事业选择,只有两种想象,一种是“卷学历”,通过层层选拔进入名校,然后进入对学历要求较高的体制内单位,或者是外企、金融机构。另外一种,就是下海做生意。
然而,过去三十年里,互联网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职业生态。
“卷学历”不再是唯一的出路。互联网,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领域。这个领域快速、剧烈的变化,意味着所有在象牙塔里的现成经验都是不够用的,要想在这个行业里扎根,拼的是体力和学习能力,看的是最终的结果。
今天中国最顶级的大厂,创始人都不是清华北大毕业的。绝大多数大中型互联网公司的老板,学历都只是本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互联网完全不是一个精英行业,在互联网大厂里混得风生水起做到中高管的二本生甚至专科生,至今仍不在少数。
会有人反驳说,二本生勇闯互联网不过是这个行业草莽时代的往事,现在大厂招聘照样学历卷得飞起。这当然是一部分事实。但如果把视线投到大厂之外,看看今天活跃在平台服务商公司的流量操盘手,看看MCN公司里的主播和网红,看看那些在出海电商平台上开店的年轻人,你就能发现,对于那些没有背景、没有学历的普通人而言,互联网仍然是他们逆天改命的最好选择,没有之一。
互联网的出现,也大大降低了创业成本。我今天不掰扯线上生意是否替代线下,也不掰扯今天线上的流量是不是比线下更贵,那扯远了。回到二三十年前,那时候做一个网店,显然可以比线下店以更低的成本实现“冷启动”,而他们可以服务的消费者绝不是一公里、三公里或者五公里的物理半径,而是全中国的十几亿人。
如果有人说今天国内电商的生意已经饱和,但出海生意呢?没有互联网,即使是工厂也只能通过大的中间商才能做跨国贸易,薄利是自然,做品牌更是几无可能。而现在,亚马逊平台上60%的商家是中国商家,在美国网站上开独立站的商家都数以万计。
对草根而言,互联网是低成本的创业阵地,也是高端就业市场上少有的挤得进去的缝隙。
十年前,阿里巴巴上市时那句Slogan,“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曾经感动了无数人。十年后再来看,虽然财富之门似乎已经较当年变窄了很多,但还是有无数人在拥抱互联网。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门户时代到短视频时代,互联网的浪潮已过了一波又一波,但总有人站在潮头。互联网赋予了更多人梦想的权利,谁都会有机会,关键看如何把握。
第二,互联网也刺激了“冒险家精神”。
互联网进入中国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恰好也是风险投资、股权投资进入中国的年代。今天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大厂和中厂,都融过资。
在这之前,中国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和风险投资有如此深度的连接。一个没有原始积累的穷小子,也可以创立一家公司,别人支持你的梦想,成了,你的所得别人分享。没成,放下过往从头再来。
企业家精神,归根结底是冒险家精神。传统中国历来是不鼓励冒险,不鼓励试错的。因为有了互联网,有了风险投资,才让人们重新审视冒险的成本和收益,毕竟,“万一成功了呢”,背后是巨大的诱惑。
过去三十年里,中国互联网发生了巨大的进化。从淘宝的电商,到支付宝的担保交易;从PC端的QQ,到移动端的微信;从抖音快手的短视频,到小红书的种草……中国的确不是互联网技术的原创者,但却在互联网应用的层面上卷到了极致,这个行业的创新精神和迭代速度,相较于其他行业是不可想象的。
不带情绪不带有色眼镜地看待中国互联网,它无疑是中国企业家精神、冒险家精神体现得最充分的行业之一。
更重要的是,相较于地产、金融等其他行业,互联网行业最重要的资产,是人,而不是其他的稀缺资源。在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创业历程,相对而言更干净、清爽、阳光。
第三,互联网是最具“开放精神”的行业。
中国互联网,从三十年前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和世界紧密相连的。
中国最早一批互联网公司,创始人大都有海归的背景。中关村里,吹着来自硅谷的风。因为种种原因,中国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接受过美元基金的投资,都选择在美国市场上市。相较于其他行业,互联网在中国天然更具世界性。
在之前的历次工业革命中,中国从来没有赶上趟。只有到了互联网时代,北上广深杭的趋势终于接近和美国西海岸同频。虽然中国互联网和海外互联网,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出现了分岔,但中国的互联网从业者始终关注着硅谷,关注着国际的最前沿。中国互联网谈和美国互联网并排领跑,当然是托大,但经过了几年调整期的中国互联网,仍然是全球范围内对美国互联网唯一的跟跑者,却也是事实。
如今,当国内经济面临转型,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率先把目光投向海外。内容出海,电商出海,游戏出海,支付出海……大厂中厂布局了各种赛道,成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急先锋。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创业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原生的“世界主义者”。他们有类似于“大航海”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上一代企业家尤其是传统行业老板那里并不多见,但却是当代中国最应该弘扬的。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互联网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经济的黄金时代。
这黄金时代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想,这一定包括草根精神、冒险家精神和世界主义。
我们需要一个打破唯学历论的社会,一个让更多人能够迸发自己创造力的社会。事实上,我们在互联网上仍然能看到许多年轻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才是中国面向未来的动能。
我们仍然需要冒险家精神,需要鼓励创新,包容失败。即使今天中国的风投行业已经发生一百八十度转折,但即使是国资基金、人民币基金,即使投的是硬科技而不是互联网,也同样要遵循市场的客观规律。过去三十年,中国互联网成长的经验,对其他行业尤其是硬科技、卡脖子行业,无疑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全球化观念和世界主义。平心而论,无论在互联网领域还是其他领域,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已经比任何时候都要强,但遭遇的各种挑战、困难和遏制也比任何时候都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所有开拓世界市场的披荆斩棘,才更值得我们加油和喝彩。
过去三十年,互联网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一样可贵。站在中国互联网“三十而立”的当下,我们要珍视那些得来不易的现代观念。观念的火种,是远航的灯塔,灯塔在,方向就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元淦恭说(ID:yuangg173),作者:元淦恭
相关推荐
中国互联网的三十岁,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写在三十岁之际:往哉生生
罗永浩到底给成都留下了什么?
春节流量给支付宝留下了什么?
互联网第一股走向私有化,新浪留下了什么?
CES 2020 | 5187 家厂商涌入 CES,4天后他们留下了什么
遥远的阿拉伯给科学世界留下了什么?
局中人瑞幸 给新零售行业留下了哪些教训?
5G 除了快,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大运会,给成都带来了什么?
网址: 中国互联网的三十岁,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16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