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没想到我妈节约了一辈子,却为各种短剧花了一万多元”……

“没想到我妈节约了一辈子,却为各种短剧花了一万多元”……

转自:全国妇联女性之声

“没想到我妈节约了一辈子,却为各种短剧花了一万多元。”“我爸就连洗菜、吃饭、洗碗都把手机放在一边,经常开着扬声器看到半夜。”

有不少网友反映,自家父母悄然间迷上了微短剧,花钱充值不说,甚至连“眼睛直淌泪”也不止不休。这究竟是怎样的魔力?

01

短剧爆火、热度“狂飙”。

这些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的剧集,题材五花八门,以快节奏、高密度、强冲突、多反转著称。霸总娇妻、穿越复仇、赘婿逆袭、豪门恩怨、甜宠虐恋、战神巨富等爽点爆棚、嗨点不断,俘获了大批用户。

不只有闲的老年人,忙碌的中青年群体同样是“被收割对象”。尽管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沉迷于此,但只要分享出来,往往可以找到“同好者”。安静的午夜,闪烁的屏幕,又土又上头的微短剧“榨干”了不少中青年人的睡眠时间。

此外,借西方面孔演绎出来的微短剧,还让一位位“霸道总裁”和“玛丽苏”成功走出国门,展现出超强的吸睛与吸金能力。“都是老套路了,但我真的太投入了。”似曾相识的评论让人感叹,“原来全世界都吃霸总这一套”。

《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373.9亿,约是两年前的10倍。据预测,今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

一些爆款微短剧,制作成本不过几十万或百来万元,拉动的营收却达到千万元级别。如此“泼天富贵”之下,资本纷纷入局,火是越烧越旺。

02

“智商-100,快乐+10000。”形象的观后感,道出了眼下微短剧爆火的秘密。

碎片化的“杀时神器”。微短剧时长短小、随时可刷,一部短剧一两个小时即可刷完。诚如“嗑瓜子效应”指出的,人们在做某些简单重复且能立即获得满足感的事情时,难以自控、容易上瘾,微短剧就是便携瓜子。

强刺激的“情绪价值”。半分钟一个冲突、两集即可完成复仇、五集便能走向人生巅峰、十集已数不清反转次数……冲突强烈的剧情中,形象化演绎的正是“以前对我爱搭不理,现在让你高攀不起”的心理期待,堪称为观众集体造梦。

定制化的“精准投放”。通过用户的观看习惯,借助于强大的算法,平台总能精准刻画出屏幕前的“你”,再投其所好进行推送。与“信息茧房”效应类似的“短剧茧房”由此而生,其更易满足用户潜意识中的“期望舒适”,更难戒断。

03

欲罢不能、难以抽身,等到恍然反应过来,多少都有“中毒”症状。

显而易见的是金钱投入。一个个19.9元、39.9元的充值页面,看似不多却架不住积少成多。更何况,某些短剧早就为充值步步为营。声称VIP全平台畅游,却以小字号备注“特定剧集除外”;刚在此平台完成付费,便又被引流到彼平台上,“割韭菜”套路层出不穷。

花钱看剧,也要搭上时间精力。一天不过24小时,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极为“懂你”的微短剧,往往在快速反转的关键时刻留下“钩子”,“刷到不能停”,你的时间也被其狠狠占据。

媒介既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思维方式的载体。微短剧的有限时长,决定了它必然极尽压缩,摒弃一切需要深入思考的内容,专攻人的爽点。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非此即彼,这种“二极管”式的思维方式,也在助推着极端浅薄。

同时,为了让爽感更爽,前期矛盾冲突必须制造得尤其激烈。两性、地域、贫富……都可拿来大做文章。某些冲突与剧情以及现实毫不吻合,“无名之火”让演员都深感浮夸,但并不妨碍其收割流量。某种程度上,微短剧是另一种“毒鸡汤”,看似喝得酣畅淋漓,实则是在塑造某种粗陋的拟态环境。

“所谓的爽点,就是我富你穷;或者我出身高贵,碾压别人。对成功的理解非常苍白单一,剧情也直白到无所顾忌的程度。”

现实生活中的稀缺情境,长篇剧作不好直给的情节,微短剧输出得毫无心理负担。观众在偏好茧房里爽了又爽,固有印象随之加深。难怪有论者愤愤然,这哪是简单的“电子榨菜”“火锅短剧”,叫“赛博毒品”也不为过。

04

媒介是人的延伸,同样也反作用于人。回望历次媒介形态的改变,带给人类的变革影响远比最初以为的深刻。

犹记电视普及之时,这种比广播更全方位、高强度的感官刺激,被认为制造了一批“沙发土豆”,同时容易诱发恐惧人际交往、缺乏沟通能力的“电视孤独症”。

上世纪80年代,面对电视这样的强势媒介,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认为,因为电视无论对头脑还是行为都没有复杂要求,所以其不能分离观众,由此摧毁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边界,导致儿童思维的成人化,童年也就消失了。波兹曼本来还寄希望于电脑时代可以重新塑造成年人与儿童的防火墙。

但很显然,互联网时代,媒介形态在高强度、高刺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微信文字的碎片化阅读,到情节低劣的有声书小说,从五花八门的短视频,再到异军突起的微短剧……时间越切越碎,门槛越来越低,刺激越来越强,浅层次的媒介流行开来,也让“大力出奇迹”成为屡试不爽的流量密码。

“他们取悦我们,也在驯化我们”。当“投喂”越来越低智,深度思考能力“长期赋闲”,大脑则“用进废退”。科技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一书中,历数人的大脑在语音时代、文字时代,以及大批量书籍报刊传播时代的差异,并引证了大量神经生理学、文化发展史的文献,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思维方式变得“浅薄”了——较之历史上所有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技术,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让人分神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

文字失语、书写失能、思考力弱,恐怕皆是这种“分神”带来的副作用。

05

从野蛮生长到走向规范,是许多新兴业态的必由之路,微短剧也不例外。

立足行业内部,题材高度同质化,情节脉络千篇一律,角色形象千人一面,迟早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沦为刺激感官的“流量垃圾”。

诚然看时很爽,但受众本身乃至整个社会终究会冷静下来思考,比如对被短剧抢走的时间的惋惜,对自身被短剧征服后产生的遗憾等。如果不能找到新的真正能触动人心的秘诀,很难说用户会停驻多久。

从外部监管来看,有关部门已将“网络微短剧”纳入备案管理,并通过持续的专项治理,到对于“含有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调低下、审美恶俗等内容”的微短剧进行清除,从优化算法推荐、完善推流审核机制,再到加强规划引导、打造精品力作,传递出的信号再清晰不过。各平台也应声而动,对于违法短剧及账号进行了严厉打击。

内外部约束都在收紧,“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剧”有品质,已成为行业内部的发展共识。如今的微短剧行业,已有专业团队纷纷入局,科班演员加盟出演,品质也在持续提升。

06

微短剧还能火多久?不管答案是多久,可以肯定的是,对注意力的争夺不会停止,一种种形态将继续“你方唱罢我登场”。

但习惯了碎片化、强刺激的用户,是否能够接受严肃内容、进行深度赏析,甚至是否仍然能拥有对生活本身的客观、理性、平和的判断力呢?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所有人,理当习得一份当下媒介环境的生存指南。毕竟,在注意力市场上,每个人都应当是主动的消费者,而不是被动被收割的韭菜。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廖芸卿

相关推荐

“没想到我妈节约了一辈子,却为各种短剧花了一万多元”……
“看短剧充了4万元后,我妈后悔了”
土味短剧“收割”中年人
向父母隐瞒薪资的年轻人
万万没想到,玛丽苏短剧竟成了品牌营销的新宠
霸道总裁小说,我妈「陷」进去了
微短剧输出海外,外国人也沉迷于玛丽苏剧情?
带我妈相亲,看见中老年女性的情与欲
快手星芒短剧扶持计划升级,构建短剧精品化支持体系
2021:短剧大爆发

网址: “没想到我妈节约了一辈子,却为各种短剧花了一万多元”……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13602.html

所属分类:行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