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快讯 > PDF吃瓜:是呈堂证供,还是一家之言?

PDF吃瓜:是呈堂证供,还是一家之言?

一份190多页的PDF文件,一段30秒的视频,最近在微信群聊与好友私聊中疯传。而微博话题#聊天记录PDF 吃瓜传播逻辑#还一度登上榜首,没有看到原文件的网友至今还在四处求瓜,热度不减。

由来已久的吃瓜PDF又一次刷屏,当网友们还在讨论这份长篇PDF之时,无独有偶,80页互锤PPT、曝光男友罪状飞书文档等文件还在陆续涌出……大量日常聊天记录、没有打码的个人照片、详细的个人资料,未经处理就这样在互联网中“裸奔”。

八卦事件以PDF、PPT、长文档等形式曝光在社交媒体,“吃瓜材料”获得公众关注后随之广泛流传。在瓜田里目不暇接的同时,我们不禁发出疑问:私人闹剧为何以这种形式频频进入公众视野?众人围观与审判下,隐私的边界与传播的走向又该如何把控?

数字围观:看乐子还是审案子?

PDF是Portable Document Format(便携文件格式)的缩写,是一种电子文件格式。用任何系统、任何设备打开文件,PDF都能够忠实地再现原稿的每一个字符、颜色以及图像。

与直接在社交平台PO出图片、录音、文字的曝光形式不同,用PDF吃瓜是一种由爆料人整合、排版相关内容后,其他人再阅读、转发文档的行为。不仅PDF,还有PPT、微信笔记等多种形式,成为流通在网友们之间新的热门八卦体。

这种形式的八卦合辑借由内容完整、逻辑清晰的吃瓜材料,以简单的电子文件形式,在网络空间中病毒式传播。当社交平台里的八卦信息不断向外延伸扩散,私人事件在全网的讨论中逐渐传播发酵,籍籍无名的普通人在反复转发中被迫“掉马”,引发围观。

实际上,PDF文件首先是一种工作文档被广泛应用在各种正式场景内。不同于公开发布爆料内容,PDF主要以私聊的方式进行传播。而社交网络的开放性模糊了公私边界,纯粹的私人空间似乎根本不存在。个人信息在“曝光”的语境下被节选为片段,以一种半公开的形式出现在网络空间内。

在此种公私界限模糊的状态下,PDF式吃瓜文件先在私域范围内流通,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围观这一纸电子诉状,爆料人开始逐渐利用公共资源达成扩大影响的目的,最终借助舆论力量进行审判。

PDF吃瓜由于丰富的图文内容,使吃瓜群众们具有天然预期,而只能借助私聊转发的PDF文件,使其具备一种秘闻属性,更加激发了公众的窥私欲,这种窥探式的刺激感满足了围观者的猎奇体验。此时,具象的个体身份已不再重要,网友们在“越炸裂越好”的内容读取中进行对“陌生人”的道德审视,一一化身情感“判官”。

比起所谓正义感的宣扬,在社交平台中参阅完相关的可见信息后,围观者们实际还是借由上帝视角评点,围观很快散场。对于性别关系、道德问题、法律限度的探讨不过是昙花一现,吃瓜材料最终演变为了大众“看乐子”的读物。

注意力争夺:是真瓜还是噱头?

当普通人发布的内容极易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碎片之中,积累私域流量进而突破到公共话语空间,成为他们争取注意力资源的可行路径。文字、截图爆料可以单向伪造,常有反转,但是PDF难以编辑修改,格式稳定因而更有可信度。

于是,爆料者以PDF形式公开私人信息,通过说明来龙去脉、举出大量证据证明,体现的是想让被曝光者社死的决心。而吃瓜者游荡在社交平台内四处求瓜,在凑热闹时尽可能地还原事件真相。

对于爆料者来说,为适应注意力极度分散的社交媒体现状,他们主动将爆料内容进行整合,不仅图文并茂,还对时间线进行了梳理,让看客们能够集中在自己的曝光材料中,读取其想要呈现的内容。

更有甚者制作了详细目录,让网友们顺延其梳理思路了解曝光事件,吃瓜者因此能够根据索引直接选择想要关注的内容。面对这种报告式的缜密逻辑,大家调侃到自己的本科论文也莫过于此。

而不同于当事人发布在公开平台里的“小作文”,主要以部分事实细节和个人主观的情感动员激发网友的讨论和共鸣,PDF格式的吃瓜文档更像是发布在赛博公堂内的电子罪状书。通过罗列证据,以一种接近理性的呈现状态吸引众人围观,将惊堂木交到网友们手中,邀请他们前来审判。

对于吃瓜者来说,他们关注的重点似乎并不在于爆料内容真实与否,而在于“我有没有也吃到这个瓜”。于是PDF充当着爆料内容的载体,在私域属性加持下,异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交往资本”。吃瓜PDF流转于微信群、好友转发之间,变成半公开人际传播中非公有的流通资源,成为个人彰显消息是否灵通的标志。

与此同时,这种整合好的吃瓜资料,表达清晰、线索明确、内容丰富,让吃瓜群众们不再需要靠着自己顺着网线爬来爬去,把四处捡来的八卦碎片缝缝补补,一个PDF就能直接把瓜切好喂到大家嘴里。

以前段时间飞书文档“锤人瓜”为例,不仅有截图、有录音,并且有目录、有简介,在详情呈现中还细分为了行为概括表、出场人介绍等。全面的吃瓜材料与清晰的逻辑梳理,让围观者们一步到位了解事件全貌,在琐碎的闹剧中集中审判。

网络罗生门:是社死还是网暴?

爆料者利用社交平台公开被爆料人信息,将其钉在赛博耻辱柱上,达到使被爆料人社会性死亡的惩罚目的。事实上,在对八卦事件的转发与讨论过程中,旁观群众也从一个围观者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基于吃瓜材料的公开审判,让社死与网暴之间实际也只有一线之隔。

庞大的数字空间可以容纳海量信息,任何内容都能够轻易被记录保存,踪迹难消、步步留痕。从网络空间里延伸出的各种吃瓜形式,正是依托于数字痕迹的可记录特性整合而来。

(微博网友相关评论)

因此,网络时代的一言一行被悉数监看,隐私泄露问题也成为老生常谈。当PDF吃瓜体将信息规整后呈现,私域内的流传使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机构与有关部门更加难以介入进行把关。此时,私人性信息的呈现选择只在爆料者的一念之间。

网络信息存储的便捷固然能够及时保留证据,但也让个体对个人信息的处理失去了自主权。即使PDF内容相当充沛,却也是一家之言,依然无法避免“罗生门”的存在。网络时代人人都能有话语权,当不同立场对事实的雕饰更加完满,真相将变得扑朔迷离。

实际上,率先发布PDF文件的爆料者首先完成了与被“锤”的人之间受害者与施害者的身份定性。在单方面的个人陈述与证据展示中,另一方处于失声状态,话语权力则被占据在一方手中。

无论文件呈现得如何完整详尽,作为围观者的外围吃瓜群众始终难逃灯下黑的事实处境。曝光内容只会是主观判断下的一种选择性呈现,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常常会在各种反转中大跌眼镜。

(公众号“满分激光枪”进行的吃瓜PDF社会实验)

就像卡夫卡在《审判》中用K和布洛克的故事告诉读者,强者没有委屈,而弱者则没有公义。主人公是谁,具体事实是什么已不再是关注重点,审判者无非是在自己认定的事实中做出是非与毁誉判断。

当吃瓜PDF在一次次转发中脱离控制,爆料最终其实难以预测走向,当事人将无一幸免均变成吃瓜群众的饭后谈资。开放的网络空间内,每个人都有被审判的可能。

PDF所带来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的提高,源于的不是事实,而是它的形式特征。不能凭此就忽略其伪造的可能,即使它的伪造成本很高。

这种情况下,隐私的边界应如何守护?所谓的正义又是否在曝光过程中得到了伸张?这些问题似乎很难找到答案。

能确定的是,网络提供的可见性是帮助不被看见但需要被看见的人也能被看到,让他们的声音也能抵达远方。

参考资料

[1] “劈腿大瓜PDF”在微信群疯传,可情感判官们真的判不动了. Vista看天下.    https://mp.weixin.qq.com/s/qf58faoS5Lfe4QGXOOUFyA

[2] PDF吃瓜:互联网新型电子诉状. 狐说.

https://mp.weixin.qq.com/s/2LvATKPw-Yx4AxTSS3hMjg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叨叨

相关推荐

PDF吃瓜:是呈堂证供,还是一家之言?
交个朋友前副总裁离世,PDF式罪状传播是否可以休矣?
36氪首发 | 对标“快看漫画”,线上剧本游戏商「吃瓜神探」获150万天使轮投资
香农大神的《信息论》,是怎么带领人类科学吃瓜的?
吃瓜的权利:法律应该如何保护名誉权?
30万人挤进张兰直播间,只“吃瓜”不掏钱?
室温超导又来了,这次该怎么吃瓜?
孙一宁开直播一晚收入70万,吃瓜围观的秀场模式还能火多久?
山西订婚强奸案各种反转:警惕吃瓜时代下的舆论审判
俞渝内部信:李国庆闹剧会持续 除吃瓜不必理会

网址: PDF吃瓜:是呈堂证供,还是一家之言?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09707.html

所属分类:互联网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