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忙的莫过于各地文旅,天天霸屏的也莫过于各地文旅。每个地方文旅都在努力标新立异,制造关注点,的确很多也出圈了。不过,多数的套路都是让人觉得低俗无语,甚至是恶心反胃,要么是一群大老爷们玩cosplay、搞伪娘,要么是整出一些低龄化、嗲萌化的流行语来讨好观众,要么是用一些猥琐的、含有性暗示的语言或画面来彰显“活泼幽默”,甚至连赶尸、磕头、吃土这般武艺都施展出来了。
让人不禁纳闷,四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人才济济,为啥就不能来点真的有创意,有吸引力的东西来呢?非得是装萌卖傻才算是贴近市场,群众喜闻乐见吗?
在此,笔者有几个问题,请教各地文旅:
第一,网络流量真的能够转化为实际客流量?恐怕多数大家都是围观一下而已,决定大家体验欲的,不是你的小视频多么奇特,而是景区质量和服务质量。众所周知,网上买流量,找知名博主营销,都要花很多钱,最后收益能不能覆盖营销成本,到底是赔钱还是赚钱?
第二,很多地方都是文旅自己披甲上阵,搞一些与本地文化元素无关(或者很牵强附会)的东西去营销,到底最后是为本地代言,还是为自己代言?
第三,文旅到底想好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什么擅长、什么不擅长了吗?在市场经济下,政府部门本来应该做好的是发挥好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比如通过制订合适的旅游产业政策,提高景区质量和相关服务,保障好游客的权益,拉动旅游业发展。形象推销这些事可以由专业机构来做,或者选择能代表本地形象的合适的人来做(比如本地籍贯名人,或者能完美表达本地文化内涵的人)。
现在却是角色完全错位,文旅成了广告推销公司,成了形象演员,干自己最不擅长,也不适合干的活,本来那只看不见的手,直接伸进市场,直接跳下来当运动员,而该干的却没有干好,或者鸵鸟主义,高高挂起。
因此,我们站在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恳请各地文旅和相关部门,能不能别老是在流量出圈上打主意,关心一点实际问题?
1. 一些景区不合理的高票价行为能不能管管?一些地方把景区当作提款机,把票价定得高的吓人。同样是清代皇家宫苑建筑群,北京颐和园才20元、香山才5元,哪怕是一天看不完的故宫也就是60元,但是承德避暑山庄(其实多数建筑在清末已经坍塌,很多景点都是复建的新品)130元,外八庙竟然没有联票,还需要逐个买票,普陀宗乘之庙需要80元,普乐寺需要30元,普宁寺需要45元,一路玩下来一家3口人就要将近上千元,不得不说一个字:贵!
另外,还有一些地方人为降低景区评4A、5A的标准,又对景区乱收费、乱定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武汉黄鹤楼是80年代重修的假古董,何德何能做5A级景区,收游客70元票价?(大雁塔、应县木塔这种货真价实的国宝建筑也不过40元票价)依据它的位置和属性,更适合做免费的市民公园。
2. 现在每个景区都把入口设在距离主要景点都非常远的地方,等于变相逼迫游客乘坐电瓶车,多花几十块钱,这个能不能取消了?或者能不能让电瓶车象征性收点钱?我们去一些发达国家的著名景点,基本上都是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直达景点下面,景区电瓶车算是中国人的独创发明,现在已经几乎到了无景区不电车的地步。
3. 景区出口距离停车场或公交站点太远,非得强迫大家逛一逛旅游纪念品商铺,这个能不能改一改?如果真有好东西也罢,关键是都是各地千篇一律的烤肉、手串、长沙臭豆腐,或者义乌小商品地摊货。
4. 景区人员服务态度能不能好一点,不要一问三不吭,爱答不理的?景区导游的讲解水平能不能提高一些?不要老是在一些世界文化遗产景区讲一些《故事会》《民间传说》杂志级别的市井八卦,这种地方更适合传递一些有质量的东西,让游客真正了解人类最精华文化创造的内涵。
5. 景区内餐厅宰客能不能管一下?人人都说鼓浪屿好,去年年初去了一趟鼓浪屿,发现十个餐厅七个坑,不乏外地人(中部某省人占了鼓浪屿常住居民的三分之一,并且垄断了相当鼓浪屿服务业)经营的宰客店,三盘最普通的菜就要两三百,味道与周围景色极不对称,这种情况能不能治一治?
6.景点文化能不能丰富一点,旅游体验能不能质量高一点?不要到了南方寨子动不动就是让你看演出,名字千篇一律叫“印象XXX”;不要走遍内蒙古景点,千篇一律都是蒙古包(普遍又脏又贵)、骑马、烤全羊(其实蒙古人不吃烤全羊,专门做给游客吃的)三件套,美丽的蒙古大草原是有很多高端产品可以开发的,蒙古游牧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能不能多一点创意?
所以,现在很多文旅都是机会主义营销路线,不面对实际问题,不解决实际问题,单靠造一波互联网流量,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实越是网络炒作多的地方,大概率是旅游服务业搞得不好的地方(也是各个行业都不太景气的地方,因为大政府思维作祟),真的旅游业、服务业做得好的地方,是不玩这种套路的。
当然,现在文旅这么拼、这么卷,也往往不是自己主动要这么做的,而是有“上面的压力”。这两年地方招商难、卖地难(预计2023年全国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比2021年减少一半),财政捉襟见肘,都指望旅游消费来拉动经济,地方发展的任务和压力都怼到文旅身上。文旅过去无足轻重,人单力薄,现在却要扛起发改委、招商局、商务局的重活,只好豁出去了。
但是地方也要算算所谓网络引流能真正赚几个钱,真的能成为重振经济的救命稻草?
我们以现象级的淄博为例,该市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其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仍以工业拉动为主,第三产业仅仅同比去年增长了5.3%,低于全国6%的增幅,也跟该市往年增长率没有区别,甚至规模以上服务业同比下降2%。如果考虑到该市在这场“赶烤”运动中倾全力付出的资源投入,在经济账上很难说到底赚了还是赔了。淄博做到业界顶流了,流量神话难以重复,尚且成绩单如此,更不用说其他地方了。
说到底还是那几句话,网络流量很难转化为实在流量,单纯指望游客很难拉动消费。除了敦煌这种本地经济体量小,而景点又太有魅力的极少数地方之外,中大型城市绝大多数的消费都还是本地人创造的。
比如,全国旅游业第一大市北京,疫情前的2019年游客数量达3.22亿人次,但是游客创造的所有消费(其实包含了很大数量的高端商旅出差、会议)只占本地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1%左右,言外之意,79%的消费还是本地2000万市民贡献的。
所以,治理一方经济,也不能去搞那些华而不实的机会主义,回避实际问题。既要招徕游客,更需要下狠功夫,培育本地人的消费能力和本地企业的财政创收能力,这些才是真正让经济活起来的有效办法,管用一百倍,是多少制造网络流量都取代不了的。
对于前者(培育本地居民消费能力),政府很容易做到的就是适当压缩重复性的大型固定资产投资、盲目跟风的产业投资,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努力增加居民工资收入,增加社保支出,发放各种形式的消费券,让本地人敢消费。
对于后者(培育本地企业创税能力),则是简政放权、优化服务,让大家敢创业、敢投资、敢创新,一个城市的税收绝大多数是企业创造出来的,多几个纳税大户,就可以让政府财政改善很多。另外,当一个城市的营商环境好了,服务业自然也就繁荣,旅游服务的质量和内容也都会有改善。所以,我们看到真正文旅产业发达地方, 大众消费体验好的地方,一定是市场体制发达、营商环境好的地方(比如泉州、潮州、宁波、杭州等等)。
不过,无论对于旅游部门来说,还是对于整个地方政府来言,以上都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又很不容易产生显性成果的苦差事,是很少有人愿意去做的,更多的地方在摩拳擦掌,准备短平快地火一把。但是一个产业的经营、一个地方的经营,必须坚持长期主义,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那些热衷机会主义的,纵然可以火一时,到以后看,只不过是给以后的人类增加几页笑料而已。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阜成门六号院(ID:xihuamentalk),作者:BJ王明远
相关推荐
各地文旅能不能关心点实际问题?
各地文旅局长已被“逼疯”
旅游对GDP贡献不高,为何各地文旅却争相“杀疯了”?
各地文旅花式整活,能否燃起“冬天里的一把火”?
喜茶联合11城文旅局推出城市文旅冰箱贴
文旅行业数字化火热 融合之路加紧探索
文旅数字化营销系统怎么做?文旅营销系统有什么优势?
旅游火爆之下,文旅产业营收下降?
一张消费券,如何撬动暑期文旅消费?
谁是东北文旅第一城?
网址: 各地文旅能不能关心点实际问题? http://m.xishuta.com/newsview105491.html